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桥头狮灯:“宝藏小镇”里的川剧遗珍

2024-10-15  13:54:37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网

自贡的“大三绝”“小三绝”美名远播,而在自贡市贡井区的一个“宝藏小镇”——桥头镇里也有着颇受市内外游客欢迎的“三绝”,分别为桥头红茅烧、桥头三嫩和桥头狮灯。

桥头狮灯是由川剧派生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演绎内核源于戏剧文化“傀儡谐剧”中的“唐僧取经”。进入21世纪,沉寂已久的桥头狮灯在刘大义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涵。

1传承人刘大义传授桥头狮灯技巧.jpg

传承人刘大义传授桥头狮灯技巧

传统戏剧根在民间

7月17日上午,一阵紧密的锣鼓声在桥头镇桥头铺社区文化院坝响起。由社区舞蹈队队员和放暑假的学生们组成的队伍,在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带领下舞起了狮灯。

老人为队员们示范动作、诉说要领,只见他动作敏捷、体态轻盈。他就是贡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桥头狮灯(传统戏剧)代表性传承人刘大义,今年已79岁高龄。

2.jpg

在刘大义儿时的记忆里,每逢春节镇上沿街店铺都会提前挂上一串鞭炮,当舞狮灯的队伍经过后,地上会铺上一层厚厚的纸屑,踩上去软绵绵的“脚底板根本沾不到地”。

在桥头镇,当年谁家遇上红白喜事,或商家开业庆典都少不了请狮灯来热闹热闹。桥头狮灯体现了老百姓心中祛病、驱邪、保平安的美好愿望,观看狮灯表演则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久违的狮灯再次在桥头镇上露面,将近30年的断层却让它变得面目全非:锣鼓响处,只见两人身披一张当作狮衣的床单,头顶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狮子头;仔细一看摇着一把破扇的沙和尚(傀儡头)竟然是纸糊的……一行人乱舞一通后就伸手向人要钱的行为,气煞了在茶馆里喝茶的几位“老狮灯”,双方因此起了口角,对方更是放言:“是对的你来!”

这一天是1998年春节正月十五,当时在茶馆里坐着的有刘大义、梁笃光以及明正良、张仲武和洪顺高等5人,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自己整一台”,每人出资100元作为启动资金。

桥头五老“复活”狮灯

1998年4月,由刘大义带头起草了《关于创办桥头狮灯协会的报告》,5人在报告上签字画押。1999年1月桥头狮灯协会正式成立,明确协会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活跃地方文化,继承历史传统。

3桥头狮灯协会创办时的报告原件.jpg

桥头狮灯协会创办时的报告原件

协会成立后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制作道具。

协会创始人之一张仲武尝试自己动手做狮头。他用篾条编出狮头的大致形状、糊上纸、绘上彩之后虽有几分像模像样,但仍然与大家心目中的“狮头”有不小差距。几人又专门跑了一趟自贡杂剧团,考察对方的道具后还是不满意,直到见到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门口那对突目隆鼻、身披卷毛的石狮。

拍下石狮各个角度照片后,复制狮头的工作交给了擅长泥瓦工、木工及翻砂工艺的刘大义。经过盘桩头、黄泥塑形、注模、打磨、描彩等多道工艺,刘大义先后制作了狮头以及沙和尚、猪八戒等多种傀儡头像。

4刘大义制作狮灯表演道具.jpg

刘大义制作狮灯表演道具

“到现在20多年了,一点都没走样。”刘大义表示桥头狮灯是由川剧派生出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其所演绎的内涵源于戏剧文化“傀儡谐剧”的“唐僧取经”。锣鼓行头和川剧无二,为此他多次上门请教川剧团专家,确定狮灯响器的鼓点、锣钹音乐节奏不外乎两种,一是川剧的“平台锣鼓的头”,二是川剧“凤点头的尾”。

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刘大义还发明创造了新的傀儡头像——寿星,并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根据主题不同“新瓶装新酒”,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涵。譬如,在“弘扬宪法精神,共建法制贡井”文艺汇演中,寿星老头就用诙谐的语言给台下观众来了一次普法教育。

随着服装道具以及节目内容的精进,参与桥头狮灯表演的队伍逐渐壮大,并开始走出贡井,多次受邀到市区及灯会现场进行表演,还引来市内外媒体竞相采访报道。

5桥头狮灯部分传人合影.jpg

桥头狮灯部分传人合影

2019年桥头狮灯成功申遗,当初在报告上签字画押的创始人,明正良(现年92岁)、张仲武(现年91岁)二人为最早习狮灯的一批,便定为第一代传人,梁笃光(现年88岁)为二代传人,并担任协会会长,刘大义(现年79岁)因年龄最小、习狮灯较晚为第三代传人,同时也是该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奇人”弘扬地域文化

桥头镇临河老街一间面积不大的店铺,上书“大义堂”(药房名),曾是刘大义悬壶济世之处。现在成了桥头狮灯协会所在地,同时也是刘大义的练功房、制作道具的车间和剪辑视频的工作室。

记者见到练功房里装着数面一人多高的镜子,墙角立着一把青龙偃月刀;车间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书房的墙壁上则贴着一张执行了30多年、纸张已经泛黄的“每日作息”,上面写着何时起床晨练,何时练书法、读报、练琴、写作。

“前两年开始玩电脑作息时间就打乱了,现在通常晚上12点多才上床睡觉。” 刘大义的网名叫“老顽童”,平时除了上网下下象棋之外,还学会了拍摄及编辑制作视频。到目前为止,他已在优酷等平台上传了上百件作品,在网上小有名气。

6.jpg

当地人称刘大义为“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奇人。据悉,刘大义不但会“武”还好“舞”,近年来他根据歌曲自编、自演并拍摄制作了多个舞蹈作品。2020年,刘大义在收集整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20余万字、被业内誉为的“奇人奇书”的《桥头地域故事录》,为赓续和弘扬地域文化作出了不小贡献。

“我比不上人家聪明,所以一定要比别人勤快。”谦虚的刘大义表示,自己总是对有趣的事物充满了热情,如同在桥头狮灯上二十余年如一日。这也是他“不老”的秘诀。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大的一批(初中毕业)走了,小的一批又接上了。”据刘大义介绍,自协会成立以来位于镇上的桥头学校就成了输送学员的“大本营”。

7.jpg

据了解,目前桥头狮灯第四代、第五代传人已挑起了大梁。协会还获得了当地政府在经费上的支持,前不久桥头铺社区舞蹈队更是“成建制”加入协会,成为一支“生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登记在册的第五代传人包括范恒瑞(为代表性传承人),刘飞扬(刘大义之孙)、梁志涵(梁笃光重孙)等在内共计12位。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从小就接受桥头狮灯的熏陶。

“我的同学里有人喜欢动漫,有人爱好旅游、摄影,但会耍狮灯的只有我一个!”今年中考,15岁的梁志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一所中学,自小跟随祖父梁笃光学习桥头狮灯的他在队伍当中扮演“和尚”的角色,训练和演出时需头顶着重达数斤的傀儡头像,不但十分闷热脖子还经常被磨破。尽管如此,梁志涵仍然为自己能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到特别自豪。

8.jpg

2024年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由40多名队员组成的桥头狮灯在巡游队伍中格外醒目。88岁的梁笃光头套寿星头、拄着龙头拐杖,走在队伍前列,为夹道欢呼的群众送上新春祝福。

自1999年成立以来,如今桥头狮灯协会已走过24个春秋,这群让桥头狮灯开枝散叶、续写传奇的老人们相信,当所有的坎坷都走过之后,再往前走脚下将会是一片坦途。

9桥头狮灯“大闹元宵”.jpg

桥头狮灯“大闹元宵”

(自贡融媒记者  张才/文  叶卫东/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