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倩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山东省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屯矿大力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为职工建功立业和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舞台,着力打造职工创造创新的“梦工厂”,激发了职工创新创效热情,为矿井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规范运作,打造人才“孵化基地”
“只有健全完善创新的相关运行机制,才能为创新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该矿不断完善创新工作室建立机制、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确立项目负责人进展跟踪、验收考核、成果推广等职责定位,确保了“双创”活动有序高质量落实开展。
该矿完善工作室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召开交流推进会,组织专业副总、工会、生产技术科、经营管理科、安全监察处等单位组成课题项目验收小组,对申报的课题项目进行验收,现场查验课题项目的相关资料和实物,并听取使用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经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审核后,形成价值评估报告。实施“一课题一成功一奖励”制度,对成功项目从“项目名称、研制人员、项目内容、使用效果”上实行流程式档案管理,从维护知识产权的高度对研究人员和项目进行保护。
按照技术攻关、骨干培养、人员实训“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推进工作室、工作站建设,进一步发挥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工作室对口专业的单位建立“技能大师工作站”,通过人才流动加强各工作站之间的业务和技术交流,帮助解决急难险重问题,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工作室每名骨干成员至少带2-3名徒弟,签订导师带徒合同,组织劳模、技能大师、技术能手进行培训,引导职工学技术、增技能、提素质、练绝活,在全矿上下营造“重视职工创新、每位职工都可以创新”的良好氛围。
集聚合力,启动矿井发展“引擎”
组织4次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课题成果验收,验收课题成果16个,评选采纳“金点子”35条,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这是年初职代会上矿工会向职工亮出的工作室创建成果的“优秀答卷”。
该矿党政认识到:推动矿井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创效的关键在于人,要培养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职工队伍,让创新激发更大活力,创意产生更大效益,才能推动矿井科学高质量发展。
他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适时选树一批“南煤工匠”, 以“南煤工匠”的智慧和成果助推矿井发展。围绕岗位创新创效,不断深化“最优创新奖”、“最优创效奖”、“最佳成果实践点”过程管控和年度评比工作。突出广泛性和实效性,注重过程引导和管控,建立保障制度,培育激励体系,不断激发职工的创新创效热情。
“抓大”不“放小”,让自主创新成果在全矿“落地开花”。颜卫东创新工作室创新项目“除尘风机的伸缩式吸尘口”,采用液压系统控制除尘风机伸缩,随机移动方便,管理维护简单,安全可靠,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除尘效果达到最大化,极大地改善了职工作业环境;综采维修电工张建军对矿井使用较多的GZKD—400/12.5断路器合闸电机固定方式进行革新改造,大大缩短了井下处理事故的时间,每年还可节约资金达20余万元。
多路并行,打通快速成长“通道”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该矿不断疏通渠道,“多路开渠”搭建职工成长成才平台,构筑技能施展大舞台,激发了职工创新创业热情。
该矿持续开展好“素质提升擂台赛”和“安全争先大奖赛”活动,坚持理论考试与技能竞赛并举,有序推进岗位练兵、技能提升。2018年以来,组织43场“素质提升擂台赛”,2760名职工参加,选出“擂主”15名,4人被授予“文状元”,组织两次“安全好矿工”评选活动,评选214名好矿工,隆重召开颁奖会和幸运抽奖活动,营造了“我要安全、我就光荣”的浓厚氛围。
此外,他们还依托劳模工作室创建,扎实开展“五小创新”、“金点子”、“银点子”、“百千万”工程和“提质增效、节支降耗”、“我为矿井献一策”等小改小革技术创新竞赛系列活动,给职工提供更多施展才能的舞台,鼓励职工开动脑筋,为一线工作献计献策、在一线岗位攻克难题,最大限度地释放广大技能人才创新潜能,有力地推动了矿井创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