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至今,朗读对理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作出明确的规定:“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高度关注。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朗读却常常被教师忽视。
语文课堂缺少朗读的原因
教师对朗读不够重视。很多教师往往只在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情况,在意学生是否可以考出好成绩,至于读得如何并不重视。现实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在在课堂上范读一遍,有的也安排学生朗读,但往往仅是全班齐读,读前不指导、读后不总结,学生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效果自然不好。
学生的情况也令人担忧。目前,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常常是表情木然、口齿不清、语句不畅、字字停顿、语调平淡,自然算不上“正确”“流利”“有感情”,也无法反映出对课文的理解,未能真正发挥朗读的作用。
语文课堂推进朗读教学的方法
提高认识,自觉主动地训练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提高认识,从而自觉主动地训练朗读。仅靠做题和授课只能训练学生僵硬的“考试技术”,根本无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情感领悟和语境理解,而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能够通向作品的深层。教师需要认识到,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悟出言外之意;也可以激发情感的共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同时,朗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并带动学生读起来,让他们体会到朗读后理解更容易,感悟更深刻,使朗读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
注重范读,激发朗读兴趣。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不会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的激情范读能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从而很好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听了老师的范读,受到感染与启发,从而自觉模仿,对朗读产生兴趣。因此,好的范读对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形成班级良好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指导,提高朗读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停顿、语速语调的把握等,从而让学生能够运用声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气的高低,语气间的停顿等表达情感的起伏,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进一步提高理解领悟。学生在朗读前,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当学生某一句、某一个词读得很有感情,比过去有了点滴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学生朗读水平会有很大提高。
变化形式,体会朗读乐趣。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单独朗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朗读的乐趣。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青蛙的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又固执己见,小鸟的见多识广、苦口婆心又无可奈何等;朗读优美的抒情散文时,配上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适当时进行朗读比赛,则又有助于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朗读的趣味,带动朗读教学的实施。
总之,课文一经朗读,更具有陶冶学生情性、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体察入微、感人至深。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把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眉山市东坡区苏辙小学)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