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父子接力三十载龙泉山脚下建乡愁博物馆

2018-3-30  10:57:17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席慕蓉这样描述乡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老宅住进城里,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难以割舍的乡愁却往哪里存放?对于厌倦了喧嚣城市生活的人们,总会记起有这样一些地方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排毒”,特别是当大城市中充斥着不易挥去的阴霾时,人们会越发地惦念那片渗着乡愁味道的宁静之地。白云深处,天蓝、水静,栖于山水之间,宿在浅淡山田。龙泉山脚下有这么一个地方就是这样一份怡然自得。在清明节小长假即将到来之际,本报邀您一起探访已隐入历史幽暗中的早年生活场景,一去不返的童年和逝去的亲人,凭借那些仍能一一叫出其名的旧物,猛然穿过时光隧道,鲜活地呈现在眼前的“乡愁文化博物馆”。

游客体验农具

乡愁一词,沿用千年,于今犹盛;乡愁一物,由盛而稀,于今为贵。

乡愁是什么?清华大学教授任剑涛认为,乡愁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高寄托,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寄托之地。在余光中的眼里,乡愁就是那一张窄窄的船票、那一张小小的邮票、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就是“在歌里喊魂,在诗里还乡”!

父子两代:

龙泉山脚下的乡愁博物馆

图为博物馆一角

数千年孕育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积淀了深厚的乡土情结,更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在成都市近郊的龙泉山脚下就有这么一个地方,龙泉驿柏合镇桂花村深处有一家农民自发而成的博物馆,起名成都市龙泉驿区乡愁博物馆。从外表上看,这只是一处再普通不过的农家小院,三层小楼,朱漆铁门,近800平米的面积,收藏有超过2000件的老物件,收藏爱好者刘家荣先生父子前后寻访收集时间跨越30年,只有门上悬挂的“乡愁博物馆”几个字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

步入院中,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偌大的院坝内,拥挤地排列着一件件大小物品,从风车、钉耙、锄头、石磨等农用工具,到粮票、印章、门牌、书信等富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用品,再到雕花的木床、衣柜、门梁等民俗旧物,内容涵盖了旧时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现在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进入小楼,则有更多发现:从一楼到三楼,几个由住房改造而成的展览室内,用颇为精致的展架、展台、展板,构建起规范的陈列空间,加上主人用心布置的灯光照射,让人颇有时空穿越之感,从古代到现代,从民俗、历史到文化。室内展览物品中,不仅有珍贵的民俗物品和资料,也有为数不少的陶器、瓷器、铁器等历代文物。刘先生的儿子介绍说,这些都是馆中精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可以追溯到汉朝。

用一己之力,办起这样一个规模不小的博物馆,刘先生父子花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更费了不少心血。“我从年轻时就喜欢收集东西,特别是老物件,看到它们就像回到过去的岁月。”刘家荣说。刘先生父子都是土生土长的柏合人,这个博物馆,就是把自己农村老家的房屋改扩建起来的。刘先生回忆说,从有意识地开始收集东西,到现在已有30余年。特别是近十年来,一家人搬离了农村,到城市居住,更是常常回忆起乡村生活场景。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很多农村的“记忆”正在消失,他想用自己和家人的努力,为乡村记忆留下一些珍贵物件。

为创办这个博物馆,刘先生和家人的足迹踏遍龙泉驿乡村,有到农户家中寻访、购买老物件,也有在不少拆迁现场“抢救”旧物。大到清朝时的房屋建筑构件,小到一张几十年前的证书,这些别人眼中不值钱的东西,他只要发现了其中价值,都会想办法买回来。有一次,周边村拆迁,他为了一块不再使用的合作社挂牌,先后跑了五趟,软磨硬泡下才如愿以偿,用50块钱买了下来。

刘先生与爱人在收集的民国家具前合影

收藏的过程,何曾不是一次寻访历史的过程?刘先生父子至今还记得,几年前的一天,他们利用周末在双流一个村里转悠,偶然遇到一户家中留有清代地契的农家,这是一个过去的地主家庭。几经沟通,那户人家拿出了一个木质小盒,里面存放有家中留下的从清末到民国的地契、建国后的土地使用证明,刘先生父子如获至宝,立即掏钱买下了这一盒别人不要的“废纸”,从这些有限的文字里,我们可以阅读和想象一个家族的故事。

刘先生父子认为,不管是农耕用具、民俗藏品还是古玩文物,它们身上都有文化的属性。文化要延续,就需要这些载体。目前博物馆里的收藏已经足够丰富,且仍在不断丰富,刘先生父子正在努力的是,如何系统地整理收藏品,并尽快将博物馆精心打造出来,早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让更多人从中找回曾经的记忆而有所收获。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业,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把龙泉驿人的记忆留住,把龙泉驿的乡愁珍藏。

专家学者

传承乡村文化为时代留住乡愁

2017年11月27日,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客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李德英教授师生一行30余人慕名而来,参观当地居民刘家荣先生与儿子两代人自办的乡愁文化博物馆,参观完毕之后在李德英教授的带领下师生一行亲自动手操作为油菜脱粒的木质农具,体验传统的农业劳作,李教授见到了草帽编织的原料有感而发,结合早年编草帽的经历希望同学们更多地走出书斋,到田野中实际体会。随后刘家荣馆长为师生介绍了部分藏品,并声称自办博物馆是希望为子孙后代保留乡土记忆。

为该馆陈列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品、地契、古陶瓷等藏品勾起了李教授师生浓浓的乡愁,李教授在其微信圈中感慨地写道:“一卷草帽辫子,让我记起读小学的日子。放农忙假,编草帽的场景历历在目。本人陶醉在对农村生活的美好记忆中,同学们大多数不知道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很多农具同学们也没见过。让本人觉得任重道远,研究农村,必须从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开始!以后还要多跑田野,不仅是为了搜集资料,更重要的培养对乡土的感情!”李德英教授希望博物馆为时代留住乡愁。

李德英教授(前排左4)师生一行参观博物馆

曾几何时,民具或与人耳鬓厮磨,亲密无间;或与人朝夕相伴,须臾难分。不管是器具,抑或是习俗,它们都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滋润过我们的先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民具记录历史、讴歌时代、反映生活、传承文化,它们映现着往昔岁月的痕迹,让我们触摸到民族文化的灵魂。这些一件一件由刘家荣父子历经数十载从各地搜集出资购买来的民具,每一件都真实地记录着往昔岁月。

刘家荣的博物馆也吸引了省内知名专家慕名而来,为博物馆把脉指点。2017年11月29日,四川省博物院文物专家李刚研究员到成都市龙泉驿区乡愁文化博物馆参观指导,李老师对该馆立足柏合镇收集整理本土农村生产生活用品留住乡愁的做法予以肯定,这不仅是对乡村文化的打捞,也是对那些流失的农具的拯救,也可以激发和唤醒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是对乡村文化最好的发展和继承。只有如此,我们乡愁才能够真正留住,而对于未来世界来说,这样的民俗博物馆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注定会熠熠生辉。他寄语刘家荣父子,乡愁文化博物馆其实就是一本实实在在的民风民俗的活教材,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关注民风民俗,留住我们的乡愁,传承乡村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振兴乡村

要把博物馆打造成“东山记忆”

乡村在几千年的社会中滋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这里留存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基因,在老宅、祠堂、牌坊中,在片砖只瓦、门楣题字上,都反映着一方的风气和教化,折射出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刘家荣父子为世人留下了一大堆弥足珍贵的沉甸甸的乡愁记忆,他们的博物馆其实是一座乡愁的富矿,那是我们的根,为乡村留住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本,为时代留住乡愁。

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只有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意文化融合,才能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促进各种文化的和谐,美丽乡村才能更具魅力。让居民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 “文化在乡”守住乡村文脉的“根”。

乡村需要振兴,文化更需要传承。“为什么非要等到失去才会珍惜?成为遗产才去保护?湮灭以后才去拯救?难道80后、90后、00后的记忆里只会是奥特曼、机器猫、哈利波特、ipad……处在当下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延续活力?”刘家荣的儿子感叹道。农民出身的刘家荣父子尚且有这份担当,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为传承文明、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做点什么。“这么好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希望为博物馆争取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基地、廉洁教育基地等牌子,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此举行。”刘家荣的儿子表示,希望乡愁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引子,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乡村民俗和地方文化接轨现代,传承未来的机遇。

“农民上了楼,何处安乡愁”?为了挖掘抢救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把那些日渐消失的民俗文化保存下来,刘家荣父子身体力行,默默无闻地奔跑在城里乡间、田间地头,翻田用的耙,下雨天穿的蓑衣,清秕谷与糠的风车,手工织布机……“乡愁文化博物馆”以丰富的展品诉说着龙泉驿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刘先生的儿子告诉记者,对龙泉驿本土特色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挖掘、宣传、展示,让世人知道本地是具有丰富历史人文的沃土,软实力也一样让人钦佩和羡慕。现在的龙泉驿为成都市东部副中心,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一座以“居住在龙泉有安全感、生活在龙泉有幸福感、工作在龙泉有成就感、走出龙泉有自豪感”为表现的国际化生活品质城正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在这里,可以春赏桃花的浪漫,夏品枇杷的甜蜜,在至真至纯的自然意境中,聆听大自然跳动的脉搏,在如诗如画的栖居意境中,畅享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文明。

而与之相伴的是,近年来成都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亮点多多。据成都市博物馆协会会长朱树喜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成都市已注册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100多家,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在成都民间,有着太多像刘先生父子一样几十年如一日的民间收藏家,他们孜孜不倦地为保护文物、收藏文物、传承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成都也就有了民间博物馆遍地开花的局面。从政策方面看,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加快发展的意见》,从政策、资金、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多个方面,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持,在扫清民办博物馆发展的障碍的同时,也为成都民办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历史机遇。成都市开创性文件令可以说全国瞩目。朱树喜认为,成都市《意见》的出台,弥补了目前国内民办博物馆管理体制的缺乏,是对国家《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的进一步细化、深化,在全国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意见》的出台顺应了当前成都民办博物馆蓬勃发展的需要。

有国家层面的振兴乡村战略,有成都市扶持发展民办博物馆的政策,针对民办博物馆迅速发展的态势,成都按照先引导再规范的思路,因势利导,通过积极鼓励和支持,探索通过开办向社会开放的民办博物馆,将丰富的民间藏品变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为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意见》规定,对藏品特色鲜明,需租用馆舍独立或联合开办的民办博物馆,给予房屋租金、税收返还、用水用电用气和直接补贴相关经费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对此,成都市龙泉驿区乡愁文化博物馆馆长刘家荣父子充满信心地说,成都有个“东郊记忆”,那是工业遗址主题旅游地,他们梦想把博物馆打造成“东山记忆”,那是龙泉山脚下生于斯长于斯世代农民的记忆,与“东郊记忆”遥相呼应,刘先生父子计划把“东山记忆”分为:东山实物记忆、东山图片记忆、东山文字记忆等板块,一楼进门右拐是东山图片,再往里是实物展,及视频展;二楼是地契展、访谈人物展、陶器展、民建陈列室等,他们希望博物馆以乡土物证唤起浓浓乡愁情思,在振兴乡村战略大背景下,等博物馆出具规模后,下一步就是如何运用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藏品吸引游客,形成人流,助力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乡愁乡情被尘封在记忆深处,也被刻录在一块砖头、一片瓦块、一件生活物件中,每个城市都需要承载和珍藏每一份沉甸甸的乡愁的地方,前行路上有时候需要这样的触景生情,因为它会让你知道根深几许、初心在哪!(记者 周维 刘颖哲)

为博物馆立下汗马功劳的长安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