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绵阳三台:打赢生猪增产保供攻坚战

2020-1-7  11:18:35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在继央视《新闻联播》重点关注后,日前,央视《焦点访谈》再度以“稳生猪生产,促产业转型”对绵阳市三台县进行了重头报道。

作为全国生猪养殖和调出大县,三台县年出栏生猪常年保持在100万头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猪户有十几万户。近两年,生猪养殖的散养户逐渐减少,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县养猪户减少到3.3万多户。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研究员王金江介绍,生猪散养户近几年急剧减少,一是近年来环境污染治理对生猪养殖有一定影响,二是场地、疫病和市场波动是生猪养殖的三大障碍,导致养猪户缺乏养猪的信心。

“以疫情对三台影响的情况来看,规模以上大户确实更有能力保证标准化建设。”王金江认为,传统的养殖散户由于面临资金和技术的不足,圈舍建设和卫生防疫方面都有所欠缺。一旦遭遇市场变动,受到的冲击会大些,而规模以上养殖场,则避开了这些方面的情况。

针对猪疫的防控,三台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稳产保供措施,形成了包含“一本台账清底数、两支队伍强实力、三级责任建体系、四个层次全覆盖、五字措施抓落实”的“12345”防控体系,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该县在用好用活产业扶贫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农户(贫困户)”“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养殖场,现目前又在向“公司+养殖小区”方面探索。

在该县花园镇明星牧业有限公司二种场无疫养殖小区改扩建项目建设现场,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加紧施工。该养殖小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出栏生猪30万头,将于2023年建成投产。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将于2020年3月建成投产,可存栏生猪6万头,“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殖,既可以避免疫情侵害,还能达到稳产的目的。”

“生猪产业绿色发展,是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也是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王金江说,三台将进一步落实省上部署,通过“生猪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标准化”等举措,从“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入手,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走生猪产业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现代农业区与标准化养殖场结合的典型,三台县“麦冬·生猪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了花园镇、老马镇、永明镇等多个乡镇,面积达57平方公里。整个园区以麦冬、生猪为主导产业,麦冬种植面积达2.5万亩,占园区总面积的80%;年出栏生猪22万头、仔猪60万头,有国家核心育种场2个、规模育种场14个、万头健康养殖小区1个。

在花园镇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生猪养殖小区里绿树成荫,四面坡地上柑橘长势喜人,蔬菜大棚中生机盎然。“养殖场边建沼气池,畜禽粪便成为沼气原料,沼气煮饭照明,沼液、沼渣用于种植无公害蔬菜、麦冬和果树,解决了污染源的问题。”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养殖场通过粪污循环利用,将产生的猪粪、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利用、固体粪渣利用以及沼液综合利用等多道工序,形成了“猪-沼-肥-林、菜-沼气发电”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养殖场变成了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工厂,既美化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重丰收。”

近年来,三台县加快推进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建设,在花园镇建立粪污处理中心及有机肥厂,年产麦冬专用有机肥4万吨,分东、南、西、北4个片区建立粪污处理分中心,通过全县粪污收集、预处理、转运、生产、销售一体化市场运行,建立起了县域大循环。项目建成后,全县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将转运到集中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制成有机肥,建立“种植-养殖-能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实现“养殖业-能源-种植业”的自然生态转换。

“目前,我县生猪养殖产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喂料系统、排泄物机械化清运与综合利用、养殖环境控制等智能化设施设备正在逐步推广。”王金江表示,下一步,三台县将在加强猪疫防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综合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典型示范和技术培训,以更高水平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打赢生猪增产保供攻坚战。”

刘玉明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