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虹
夏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漫步郫都,遍布全城的绿化景观和随处可见的公园,让人满眼皆是怡人的生态绿;抬头望去,几朵白云点缀在明媚的天空中,满眼又是沉醉的生态蓝,让人沉醉……
从2011年起,郫都区连续6年跻身中国百强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等殊荣。这些成绩是郫都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公园城市建设目标的印证。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郫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做优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并行发力,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生态宜居
刷新郫都“绿色颜值”
郫都,上风上水,八河并流。是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承担了市区90%以上的饮用水供给。用这个数字来诠释郫都的生态,比任何形容词都来得更为直接。
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上平坦的膏腴之地,郫都生态植被良好,气候温润宜人,区域内绿树成荫,处处花香迷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9.52平方米。
花草掩映的游园,在郫都随处可见。在晨曦初露的清晨,或华灯初上的傍晚,市民或翩翩起舞,或慢跑健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享受着城市生活带来的惬意。
“在郫都创业3年,周围的环境一天一个样,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了。”每天清晨7点,菁蓉镇创客高浩都要到清水河城市公园跑步健身。沐浴在鸟语与清风之中,让他身心得到舒展,高浩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值得一提的是,紧邻清水河城市公园的菁蓉湖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待明年6月全面建成,将新增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坚持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引领城市发展,这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成都大力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构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公园城市的生活价值。
通过持续开展对水体、土壤、大气的治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天蓝、地净、水美、树绿、花香的生态郫都。数据显示,2018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0天,同比增加26天,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数据的背后,凝聚着我区科学运筹的思路与举措。截至2018年底,通过实施全域增绿行动和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全区新增赏花观叶基地3000亩,打造“蜀国鹃都”省级农业主题公园,建成2个“花园式特色街区”、3个城市公园、6个小游园、10个微绿地、600亩可食地景,建成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87.2公里,实施114个“两拆一增”点位工作。到2021年,全区将新增20个新公园和1000多平方米的绿地,建设10个生态湿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0%,绿化覆盖率达到48%。
产业升级
提高城市发展“绿色能量”
在生态宜居的基础上,郫都区选择以绿色引领发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近年来,绿色、生态、高端、可持续……一组组关键词凸显我区产业发展的品位和品质。
10年前,占地580余亩的西南石材城迅速发展,产业规模日渐扩大的同时,外围的石材加工企业作坊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伴随着城市品质提升,要求整治石材城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加速西南石材城及周边环境整治成为着眼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2017年7月,我区全面启动西南石材城片区综合整治行动见成效,取缔搬迁违法石材加工作坊389家。
新兴产业“脱胎”,传统产业“换骨”。我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20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产业门类、生态红线。推进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快低端产能转移,对不符合产业方向定位、饮用水源保护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影响区域环境容量的企业,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空间转移;持续开展对“三无”“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执法监督和查处力度,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
截至2018年底,我区推动45家企业转移工作,关闭“散乱污”企业658家,完成117台燃煤锅炉淘汰,建成全省第一座临时加氢站,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轻量化公交车应用,新增及优化公交线路20条,开通社区巴士6条,机动化出行公交分担率达36.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
厚植生态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我区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厚植生态优势,在筑牢首府生态屏障的同时,巧打“生态”牌,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错落有致的川西民居式乡村别墅、宽敞整洁的道路、清新秀美的环境、热情好客的村民,让人流连忘返……战旗村,依靠生态自然风光,大力打造传统农耕文化记忆。日渐红火的旅游业给全村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青杠树村三面环水,水系纵横,环境优美,全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游客们的到来为我们百姓增添了一笔额外的生态乡村财富!”青杠树村民表示。
先锋村、农科村、石羊村……依托生态建设,郫都区从顶层设计上厚植生态文明基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什么老百姓满意度和获得感这么强?这得益于我区的良好生态。把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我区积极培育休闲旅游产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信助力。按照“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要求,我区持续深化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改革,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生态观光体验游等,强力推进绿道水系连通工程和灌区水旱轮作系统与川西林盘保护申遗,加快建设安唐片区1万亩大田景观、500公里绿道,加速构建以锦城绿道、锦江绿道郫都段为核心的三级绿道城乡空间体系,有机植入绿色消费场景,实现产业园、城市公园、大地田园有机衔接,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新样本。
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单独看任何一面,也得不出全面结论。郫都的生动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只要宏观调控得好,两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厚植生态优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郫都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守护碧水蓝天净土,生态郫都建设渐入佳境,生态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成果不断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