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以农业为主的阿坝州黑水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紧紧围绕土地破题,全力构筑“早实核桃藏香猪、道地药材黑水蜂、生态蔬菜凤尾鸡”为主导产业的“六大产业园”,并把其作为引领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日,记者在黑水县晴朗乡看见,春耕以来,该乡各村生态蔬菜基地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天里孕育的希望
“晴朗乡的生态蔬菜不仅好吃,还能卖个好价钱。”晴朗乡库车村牙泽里指着不远处的青椒育苗基地,对记者说道。对于牙泽里来讲,自从去年试种半亩的莲花白后,从土地里刨出“真金白银”来,就从不敢相信变成了现实。
“半亩莲花白卖了700多元,以前哪里敢想哦。”牙泽里说,要不是县上极力推广蔬菜种植,自己连播种的勇气都没有。
牙泽里是土生土长的库车村人,一直以来,外出务工是他重要的收入来源。这几年,在黑水县大力推动“六大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的背景下,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方式,在全县范围进行有效推广,晴朗乡立足海拔、土地、日照等资源优势,成为了黑水县大面积种植生态蔬菜的示范地区之一。
今年春天,在当地种植大户的带领下,牙泽里翻耕了4亩土地,用来种植前景更好的青椒,他相信,只要自己悉心照顾,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
在库车村,记者了解到,现在全村对土地抱有的希望较大,大部分村民已经转变了生产观念,农作物种植从传统的土豆、荞麦等开始向青椒等经济作物过渡。
现年50岁不到的库车村支部书记何门他干起活路来干净利落,笑起来也充满活力,他告诉记者,村上尽最大努力帮助村上群众和贫困户通过种植蔬菜自力更生,如果有贫困户不愿意干这个的,乡政府还鼓励他们到全乡各个农业基地务工,一天的务工收入在100元左右。
“乡村要振兴,我们库车村就离不开这些蔬菜。”何门他说:“看得见的收入,摸得着的效益,让我们村搞种植的人越来越多。”
收获在每个季节
如何解决农作物种植技术和销售问题,晴朗乡也在探索中寻找答案。
4月的纳窝村,5亩绿油油的大白菜成片种植,蔚为壮观。这是该村从外地引进的一个有技术、有经验的种植户流转的蔬菜基地。基地的主人谢友生,告诉记者,除了尽量把自己的蔬菜基地打理好,还要着重做好两件事。一是无条件吸纳当地贫困户和贫困群众到蔬菜基地务工,务工收入一天100元,同时还为务工人群购买意外保险,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安全;二是教授蔬菜种植的技术,只要当地村民愿意学,他就愿意教。
该乡二牛奶村准备培养7户种植示范户,也是由谢友生全程提供管理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
蔬菜基地的效益实实在在摆在这里,当地村民学习技术的愿望也非常强烈。晴朗乡副乡长秦斌告诉记者,通过生态蔬菜的扩大发展,晴朗乡群众的思想意识已经从“要我致富”变成了“我要致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大改变。
另外,根据省级部门对口帮扶的深入开展,成都理工大学在晴朗乡不仅下派了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更根据该乡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已建立起来的20亩“生态蔬菜教学示范基地”就是其中的一项。
据成都理工大学派出的第一书记王权海透露,这个基地是一个鲜活的示范课堂,14个品种的农作物在这里进行示范种植,目的就是让当地村民摸清楚每一个品种不同时段的生长环境,以及种植方式。
更重要的是,为让贫困户有种植技术,黑水县根据全年重要时间节点,利用农民夜校、农技课堂等有步骤、全覆盖的开展农畜技术培训,同时要求全县17个乡镇结合实际,积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员,以便取得更大效益。
在销售环节上,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订单销售,降低了群众投资的风险,最大程度保证种植户收益。另一方面,村上几名种植大户也积极到成都等地寻找销路,然后组织村民进行统一售卖,寻求最大的蔬菜效益。
同时,作为对口支援帮扶的成都理工大学,以“以购代销”的方式进行售卖,据统计,去年帮助整个晴朗乡农牧民卖出农特产品共计80余万元,有力的助推了脱贫奔康。
秦斌说,通过生态蔬菜在晴朗乡实现规模化种植,以及逐步完善的产业链条,更加优化的农业种植结构,更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色”打造,更好的为乡村振兴服务。
黑水县晴朗乡生态农业的发展只是全县在统筹推进“六大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窥一斑而见全豹,近年来,黑水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平台,截至目前,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5万吨、特色水果8000余亩,生态蔬菜2.35万亩,建成生态效益农业良繁基地17个,示范基地24个,建成“六大产业”联合社5家,累计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444家。现代设施农业的初步形成,将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胡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