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一词又一次成为热点。
2018年,四川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创建农业强县活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乡村振兴”也仍然是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他们建议探索一条以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锁定关键点
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省人大代表毛建桦以攀枝花为例说,随着攀枝花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城市品牌不断提升,来攀枝花旅游、康养的游客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攀枝花还处在转型阶段,很多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开发,游客感觉旅游景点过于单一,许多具备旅游条件的乡村还需要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开发。
“攀枝花有很多有特色、有历史文化内涵、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乡村,可以结合这些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毛建桦说,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人来到攀枝花的乡村,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当地一三产互动,使农业更兴、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
由此,毛建桦建议加大对攀枝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最美村落”等一些已经具备一定旅游资源特色村寨的支持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同时,开发更多旅游景点,结合攀枝花特色村寨现有的自然景观等优势,在项目包装、景点开发、包装宣传、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把攀枝花城区和攀枝花的乡村打造成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最美丽的四川南向门户。
对乡村旅游发展,省政协委员陈明星也有同样看法。景观打造和产品开发不够,发展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将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陈明星看来,一方面要发展康养度夏型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海拔高、生态好、景色美、夏天凉爽、负氧离子含量高等自然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做好景区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进行高品质建设,打造“四川凉都”,留住川渝人气,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同时,利用攀枝花、西昌等冬季温暖的自然条件,打造“越冬”休闲康养基地。
另一方面,完善乡村景观、乡村体验和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达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水准条件,力争实现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房车营地、田园综合体、康养基地、旅游产业园区等新产品、新业态集聚发展。同时,举办季节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开展体验活动,活跃气氛、提升人气、繁荣市场,使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示范项目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作用。
聚焦闪光点
保护乡村文化元素大力发扬
“乡村要振兴,乡村文化要繁荣。”来自眉山市洪雅县花溪镇的省人大代表黄文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我省边远农村的大部分年轻人流向城市,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年人,乡村文化逐渐萧条,“譬如牛儿灯、狮子灯、唢呐队这些乡村文化的代表事物正在逐渐消失。”
黄文珍认为,要留住这些“老物件”,“招贤纳士”尤为重要。一是要搜集、整理那些值得流传的乡村文化;二是要寻找懂得、精通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老人”;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培养愿意学习这些传统技艺、技能的人才,让这些人才更加专业化;四是组建专业团队将这些乡村传统文化宣传出去、发扬光大。
“不仅如此,遗留在农村的一些大的寺庙、古代石塔群、古墓、古桥等古建筑,也需要及时修复。”黄文珍以“洪州巨狮”为例说,2018年10月,有人在眉山市洪雅县花溪镇郭沟村发现了两对石狮子,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之后不久,经洪雅县文管所审批,成立了一个村级文物保护组织——“洪雅县花溪镇郭沟村文物保护组”,对石狮进行保护、复原、研究。
“洪州巨狮只是一个例子,在农村,乡村古树、土坯房、地方传说、地名来源等都是乡村文化,也需要我们去挖掘、去保护。”由此,黄文珍建议加大对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耕文化体验场修建,对古墓、古寺庙等古建筑群的修复等。
乡村振兴,文化的力量不可或缺。这是我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普遍共识。
省政协委员万山河认为,传统的农家乐需要摘掉同质化、简单化的标签,加入有文化特色、主题鲜明的名字,由农家乐转变成民俗酒店。
省人大代表刘旭晴建议,依地域、文化特点,细化农村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文明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污水处理管网、饮用水源防护、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规划、实施、监管、义务、责任,把乡村环境治理细则化、法治化、常态化,提升乡村整体形象,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景线。
省人大代表杨代强表示,要为苗乡办文化节、拍微电影,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省人大代表毛秀珍则认为,要紧紧抓住机遇,深入挖掘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经济日报两会报道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