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自贡大安区产业扶贫“硕果满枝”

2019-1-3  11:34:34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贫困群众想脱贫致富,但大都存在发展无方、创业无门、产业无力等共性问题。为此,近年来,自贡市大安区积极探索出“政银企户利益协同”“党专户互助联动”“党员能人榜样共帮共带”三种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群众聚集到产业链上,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走出一条丘区产业扶贫特色路。

创新“政企银户”

四方利益协同机制

实行“财政资金+产业基金+信贷贴息”模式,区政府从财政扶贫资金中补助每户建棚养鸡贫困户2万元,借支3年免息产业扶持基金1万元,设立6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为获得扶贫小额信贷的贫困户全额贴息并购买保额5万元的“安贷保”,确保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安全。

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与有意愿、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签订肉鸡“代养”合同,推行“七统一”(统一鸡场标准、统一提供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规范、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批次收购、统一产品销售)“一代养”(农户规模化代养)“一处理”(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提供肉鸡养殖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并为贫困户无偿提供价值2万元的养殖设备,肉鸡成熟后,公司支付养殖户“代养”费。

农商银行、邮储银行根据贫困户实际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实行随用随借、循环使用方式,满足不同农户间差异化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共引导273户贫困户参与一体化养鸡“代养”,实现代养收入1000余万元、户均收入6万元。

打通“党专户”

三方互助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贫困户组成的专合社69个,其中,贫困村26个、非贫困村43个。党支部负责争取政策支持,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通过“一村一品”创建,大力发展优质柑橘、核桃、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将全区5673户16031名贫困户集聚到产业链上,占全区贫困人口的84.5%。

实行“财政补助+折股量化”模式,按照10-30万元/村的标准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00万元,实现有劳动力贫困户享受“分红+务工”收入,无劳动力贫困户享受分红收入。2017年,全区26个贫困村专合联社实现盈利,平均每股分红达1200元。

通过农民夜校、技术培训,组织群众学习脱贫致富典型案例。去年以来,大安区组织各类培训等近110场,推荐到县内培训实用技术560人次。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优化招商引资发展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引导846户贫困户流转土地1500余亩,获得土地流转费96万元、户均1063元。

创新“党员能人榜样”

三方共帮共带机制

把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相融合,采用“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目前,该区共有800余名有能力的党员主动与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通过生产联手、就业联动、提振精神状态等方式,积极帮扶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制定产业扶贫激励政策,选育一批能人,原则上1户示范户至少定向带动1户贫困户,结对形成“小康互助组”,在提升能人产业规模的同时,帮助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培育特色产业,增加稳定收入,实现“示范户得发展、贫困户得收益”。

广泛评选致富星、诚信星、道德星等“星级文明户”,大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表彰活动,将贫困户身边的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等典型榜样组成宣讲团,列入农民夜校、道德讲堂、法治讲堂等学习载体,示范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区开展精神宣讲活动120余期,参与受众1万余人次。

张翠娜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陈家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