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社会扶贫工作纪实
社会扶贫结硕果,涓涓暖流润青川。
青川县着力构建社会扶贫工作机制,汇集强大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良好氛围和“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大格局。2014年以来,青川社会力量投入逐年增加,带贫减贫机制进一步完善。
协力扶贫唱好“同一首歌”,社会扶贫正成为青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亮点。
同心同向 汇聚社会扶贫力量
2018年12月6日上午,一辆承载着浙江省吴兴区党委政府及社会爱心企业深情厚谊的21050套崭新童装从吴兴区出发,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顺利抵达青川县。
这既是续写浙青协作的一个缩影,又是汇集社会扶贫力量的一个片段。
为变“独角戏”为“大合唱”,青川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发动百家企业帮村,16家国有企业、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个家庭农场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组织市县5000名机关干部与贫困户全覆盖“结对子”,帮助贫困户落实政策、发展产业;动员万名爱心人士扶贫济困,通过节日慰问、以购代捐、智力扶持等方式,让贫困户树立发展意识、拓宽发展视野、增强发展能力。
在推进社会扶贫中,青川还建强指挥中枢。全县成立社会扶贫指挥部,由青川县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扶贫移民局、县工商联、县红十字会等19家单位为成员,专职负责全县社会扶贫工作的组织引领、统筹谋划、推动实施、检查考核和绩效评估。
此外,青川还着力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统筹企业、社会组织在市场、人脉、信息等方面的资源,解决群众外出务工就业、产品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困难;统筹财政专项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把资源、资金与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捆绑打包”集中配置,保证资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创新引领 “青川模式”暖人心
扶持涉农企业强带动、争取社会捐助强弱势、拓宽致富渠道促增收……在创新社会扶贫模式方面,青川亮点纷呈。
青川充分运用“政担银企户”财金互动资金激活小微涉农企业,现有受益企业53家,贷款3475万元,通过务工、租地、收购贫困户农产品、融资主体为贫困户养殖(种植)提供技术(产品)并收购等多种联结模式带动42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此外,自2015年来,青川组织“10·17”全国扶贫日活动4次,募集爱心捐助资金3000余万元,资助5000余名贫困学子,使全县贫困学生资助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2018年,各类捐赠物资、资金累计近3000万元。
同时对全县医疗器械设备、学校办公设施进行了补充,为全县中小学生提供了过冬棉衣。强势推进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已发起爱心捐助7000余次,捐助金额40000余元,各类爱心物资不断汇集。
目前,青川已建立电子商务企业105家,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0亿元,帮助贫困户代销土特产品超过2亿余元;通过“业主+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探索出了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入股模式,实现了业主、村集体、贫困户三赢局面;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模式,解决高山群众缺土地、资金的问题和平坝地区群众缺资源、技术的问题,同时满足大户规模种植的愿望,探索出“飞地扶贫”青川模式,实现三方共赢。
激活动能 社会扶贫持续发力
为激活动能,形成合力,青川打出组合拳,不断掀起社会扶贫的新高潮。
分类制定任务清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引导其承接不同的帮扶任务。实力较强的企业帮扶脱贫任务相对较重的贫困村,实施定向帮扶;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与脱贫任务相对较轻的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协作帮扶;引导农产品加工类企业到贫困村建基地、搞加工,开展专项帮扶。
同时,办好提能学校。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农民夜校”“县委党校”,开展脱贫攻坚提能培训。全县26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农民夜校,重点对农民群众开展技能技术、政策法治、文明新风、感恩奋进等培训教育;县委党校联合县教师进修校、青川职高和社会培训机构,对第一书记、帮扶人员包括社会扶贫人员开展政策法规、工作方法和实用技术培训。
不仅如此,青川还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做大做强青川三大优势产业品牌。浙江长效帮扶资金向唐家河蜂蜜、清江河娃娃鱼、青川黑木耳、青川天麻等地标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包装环节倾斜,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直接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大力发展名优绿茶,培育茶叶加工企业13个,管护老茶园8万亩,新增茶园5万亩,全县茶园面积已达到28万亩。通过精准帮扶,青川县贫困发生率由16.79%降至0.09%,全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青川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与脱贫攻坚,人人皆能为、人人皆可为。只要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凝聚起澎湃合力,青川一定能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答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重量级答卷。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周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