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座座青山,乡愁是湾湾溪水,乡愁是金黄的油菜花,乡愁是浓浓的盖碗茶……乡愁与其说是一种具体意象,不如说是一种人人都有的情怀,一种镌刻在记忆深处的文化,它浓缩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与希望,它蓬勃发展着对家乡富足的祈福。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传承家风,再现美好,已成为现代人永久的追求,能找寻到一块乡愁的记忆地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林学如,四川响水六坊天府农耕有限公司董事长,魁梧的身材可担重任,坚毅的目光富有智慧,源于对乡愁的独特理解,源于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与热爱,源于对振兴家乡经济的责任担当,早在2010年起,双肩挑起传承文化与生态发展相结合的重任,他就一心复原农耕文化,打造寓文化、旅游、环保、养老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项目,让乡愁的记忆与现代农业实现无缝衔接,让旅游休闲与生态环保相得益彰,而坐落于四川省仁寿县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入口附近的“天府农耕•响水六坊”就是他最好的作品。
农耕大文化 缕缕乡思情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现代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博览园、24节气街及六坊将集中展示“农耕”文化,打造中国农耕历史书页的现实版,让文化成为景区的灵魂。
项目是全开放式的,没设大门,没有围栏,人们可以随意自由出入。入口就独具生态特色,千年古树成林,有的来自缅甸,有的来自老挝,有的重达几十吨,或造型奇特,或价值不菲;各色鲜花漫布,红如霞,黄似金,白如雪,令人目不暇给,香飘悠远;路两旁树立“天府农耕,响水六坊”大气磅礴,提醒这里所独有的文化传承。
漫步石板路,沐浴清风,闻着鸟鸣,看着风景,或攀援登高,或驾舟荡水,或采摘瓜果,或赏姹紫嫣红,你都会被这里的纯生态、纯天然、纯幽美所吸引,古人所谓的“宠辱皆忘”会在这里逼真感受。
清澈的“响水河” 穿“坊”而过,驾一乌篷船,在享受水韵的同时,我们能够看清已经建成的或者正在建设六坊风景,但听名字就会勾起你无限的想像……
农耕文化博览园,从远古到现代农具摆设,从有文字记载的历代农学专注呈现,从各地域的农耕技术荟萃,如果身临其境,仿佛坐着时光穿梭机观摩一遍悠久的农耕历史,劝课农桑、天下良田的君王之道犹如耳边炸响。
如果观看农耕文化演出,是不是各朝代的农民,在劳作,在休憩,陶然忘机的意境令人想到悠闲与富足,再现盛世中华天道酬勤的老农本色。
水车坊依水而建,随水流自然转动的叶轮,是不是会把人们的记忆拉回从前,仿佛看到南阳诸葛孔明的躬建躬修,仿佛看到了董永夫妻恩爱的在水车上欢笑。
酒坊热气升腾,光着膀子的造酒师傅汗流夹背的喊着号子,红高粱电影中做酒的场面肯定会不自觉的映入人的脑海。
油坊还原生活之道,压榨出的各色食用油肯定是喷香的喷香的;磨坊里会不会有小毛炉捂住眼拉磨的辛苦场面?酱坊的制作工艺,会不会让人们想起现代老干妈的制作工艺?在糕面坊也许最能令人实战演练,当你把一抔白面或者杂粮面捧在手中的时候,你那“粒粒皆辛苦”的感觉是否会油然而生。
天府农耕处处文化,处处景,生态园绿色、环保、惠民。记者一行也有幸蜻蜓点水似地游览了一番。果蔬园里,各色果蔬生机盎然,岂是果实累累、丰收在望所能包容下的;粮油园以山势层层盘旋,岂是现代大农庄所能装的下的;花卉园里姹紫嫣红,岂是一个美字、香字所能包容的下的。大面积的农耕生态种植以及集中展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到此能采摘时令生态蔬菜、瓜果,勾起那份浓浓的乡愁,也能让不知“庄稼为何物”的孩子们到此体验农耕、认知农事。
太多的农耕画面的复制,令人记住太多的农耕历史,这里的确是城里人、孩子们接受和了解历史最返璞归真的地方,说是教育实践基地名副其实。
然而这里不仅有伟大的文化传承,还有完善的的配套设施,高桥凌空变通途,老街商买现繁荣。林学如一位朴素的企业家带领着公司一班人做得是“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伟业。
旅游寓文化 古今齐比翼
未来的农业示范园将是仁寿县的名片,甚至四川省的名片,因为现在慕名前来观光的人可以用络绎不绝来形容。记者在采访一位景区管理人员时,他幽默地说:“来这里的人岂止是多,简直是特别的多,我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在这里工作节假日无休已成为常态。”
在几公里路长的柳树大道,但见杨柳依依,柔情无比,诗不能言其美,画不能出其神,漫步游览的游客,嘻嘻拍照的情侣给优美的风景增添了人的灵动。
在柳树大道记者拦住了一位骑着山地车的姑娘,她是本地人,浓浓的川音让记者有些听得不太懂,在她的眼里这里就是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地方,她认为,在这里能找到“花香袭人知昼暖”的感应,在这里能找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意境,在这里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遐思纵横几千年”的思索。姑娘是个大学生,说话很有哲理,不过她的一番话描述出了所有游人的感慨。
景美人流连,随着游览人群,记者一行来到了响水古街。复古的建筑、民族的装修,叫卖的商贩,记者还以为到了某个电影拍摄基地呢。
旅游是当下黄金产业,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天府新区乃至大成都范围内的近效度假需求,仅就目前的旅游就有效地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大发展,为当地经济的振兴,为尽快融入成都经济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项目促经济 造福老百姓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涵盖农业、旅游、三产,是眉山市城乡统筹的重点项目,规划采用租赁、承包、参与投资等形式,让农民参与经营,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产村相融。它改变着固有的传统耕作模式,农民通过该项目收入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业收入整体转变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林地转让收入以及在企业务工收入、商业卖场经营收入、等。
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在盖碗茶馆里记者曾随机采访了几个当地人士,其中一位梅女士说:“以前单一种地一年挣不了几个钱,林总他们来开发响水对当地老百姓来说现在好了几十倍哦,不但可以分土地租金,还可以来这里上班挣钱,闲时还可以过来耍一耍”。
一位姓张老年妇女在谈到林学如说道:“林学如是能人,他让百姓变富,他让家乡变美,他让家乡出名。说句良心话,不是林老板,我们响水人真的没这么安逸的生活。”
一位企业家,秉承以农为本老祖宗的恩训,心里装着当地老百姓同步小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用项目推动农业的发展,让项目惠及农业农民,这是何等胸襟。
急难献爱心 公益助贫困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眉山仁寿农村的林学如如今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心怀感恩之心的林学如常说:“没有当年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馈社会、扶贫济困,才能报答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与奉献”。2017年 12月6-7日,林学如一行6人来到了“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红色革命圣地石棉进行考察,并捐赠120余万元资助30名贫困学子和修建马鞍山至安顺场红军长征小道。八年来林学如为家乡的学校捐资助学上百万,捐助的学生有的上了北大、浙大等名校。
除了在助学修路之外,林学如还曾向当地老龄协会捐资100万元,让他们用于在重阳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并帮助过很多红军长征后代及老弱病残,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一些改善。一路走来,林学如始终怀有感恩情怀,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企业和企业家在发展之后应尽的本分,就好像父母养育年幼的儿女,而当儿女长大之后就要赡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心中有的只有情怀和感恩。
毫无疑问,仁寿县珠嘉镇响水村的“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是仁寿县的民间资本重点打造的都市近郊型生态旅游项目,已成为农耕文化名片、现代生态旅游名片、城乡一体化名片、红色文化旅游名片。农民企业家林学如在该项目的建设中体现出了大智慧、大创造,大爱心,大担当的情怀。他,缕缕情思续传承,事事高瞻建家乡。然而美丽的光环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曲折与心酸,林学如坚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该项目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天府农耕新境界,响水六坊新未来,政府助力促发展,仁寿百姓乐开怀。我们相信不久“天府农耕.响水六坊”的文旅品牌就会唱响未来,饮誉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