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纺科院人员参观新纺纱机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项。
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件。
取得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
承担国家部省厅下达的科技开发项目200多项,形成科研成果100多项。
这一系列的奖项和成果,凝聚着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的智慧和心血,也彰显着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的创新实力。
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纺科院),是我省唯一的多学科综合性纺织研究开发机构,其研发的涂料印花遮盖白浆、无甲醛固色剂、特种纺织印花浆料、全新尿素代用剂等国家级新产品,引领国内纺织印染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向前沿、可持续、绿色、环保、节能的多维度方向发展。其高新技术产品不但覆盖了中西部、华东、华北、华南等纺织传统优势区域,还远销美国、英国、法国、南非、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
打破垄断 国产PPS纤维从无到有
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总工王桦,作为“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第一主研人上台领奖,这一项目获得了201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是我院历史上的最高奖项。”时至今日,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蒲实说起此事,仍然难掩激动和自豪。
项目的“魅力”何在,能获此殊荣?蒲实告诉记者:“它打破了国外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PPS纤维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据蒲实介绍,我国燃煤电厂的烟尘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以上,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如果采用袋式除尘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粉尘的排放量。其中,PPS纤维是国际公认的燃煤烟气袋式除尘必选过滤材料。但是,在2006年以前,全球仅有日本东丽、东洋纺两家公司生产PPS纤维。
要减排,就不得不依靠进口。然而,进口PPS纤维必须向日本供应商提供相关燃煤电厂的发电机组能力、建设时间、建设地点等,会泄露我国的电力能源信息,同时,高价非饱和供应政策也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省纺科院从1991年开始研究和开发PPS纤维,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突破技术壁垒,取得了纤维级聚苯硫醚(PPS)树脂合成、纯化精制技术, PPS纤维制造新工艺和专用关键设备的开发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并首次在国内建成了PPS纤维完整产业链。
“采用这项技术生产的PPS纤维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燃煤电厂袋式除尘装置中。”蒲实表示,该项目的产业化生产促进了我国燃煤锅炉布袋除尘的快速发展,从50MW的小型发电机组到我国第一台600MW超大型发电机组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院企合作 攻破再生聚酯纤维印染难题
“几年前,四川很多印染企业效益都不是很好,有的甚至濒临倒闭。”蒲实说,“因为传统的印染助剂,在印染过程中能耗高、用水量大、生产效率低,企业缺乏竞争力,赚不到钱。”
帮助四川的印染企业走出困境,成为省纺科院的重要课题。“既然清楚企业不盈利的原因,那我们就从降低成本着手。”
“现在都在提倡回收再利用,饮料瓶等塑料可以经过处理,转化成聚酯纤维,用来制作衣服。”蒲实告诉记者,由于回收废旧聚酯瓶片生产的再生聚酯纤维分子量差异巨大,在印染时很难染匀、染透。
基于此,省纺科院与省内印染企业共同攻关,开发出了高效前处理技术、涂料印染节水节能技术,以及特柔型仿活性涂料印花粘合剂、防水无醛交联剂、高效防泳移剂、还原净洗剂等绿色环保纺织助剂。
“利用这些助剂和技术,可以成功地将再生聚酯纤维染匀、染透。”蒲实如是说。同时,涂料印染节水节能新技术可以缩短印染工序,并且生产的工装面料质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越工序较长的染料印染生产的工装面料质量。
工艺流程缩短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据蒲实介绍,原来每条染色生产线每月只能生产80万米,现在已经达到每月160万米,使省内印染企业平均百米耗水由原来的2.8吨降至1.08吨(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17版)为≤1.6吨),百米耗标煤从41.23千克降至21.5千克(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17版)为≤30千克),能耗和污水排放量大大低于国家最为严格的新标准,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纺织业(棉印染)》的一级技术标准。
工艺技术的创新,使川内印染企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川内印染企业近几年的经济效益非常好,绵阳佳联印染、绵阳佳禧印染、遂宁新绿州印染等几家大的印染企业,每年利税都接近1个亿。”蒲实坦言,四川已经逐步成为全球工装面料加工中心之一,工装面料(军装面料)还出口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以色列、西班牙、葡萄牙、沙特等国家。
服务企业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企业技术突破,为纺织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引擎”一直是省纺科院的使命。
通过技术成果创新与推广服务,省纺科院引导企业完成技术成果开发与推广,带动了绵阳三台工业园区、遂宁市创新工业园、井研县纺织服装产业园等多家园区内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与此同时,省纺科院与多家企业开展了以共性技术研发、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带动了纺织行业的技术升级。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省纺科院的技术团队正在为四川竹芊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酶制剂在棉纤维上的应用工艺。
据了解,四川竹芊芊正在初创阶段,公司采用生物酶技术对竹纤维进行精练,保证了产品的绿色特性,但竹原纤维产品是一种新产品,市场接受度还不高。
“5月中旬,公司老总来成都,希望我院帮助推广企业品牌,并帮助企业开发酶制剂在棉纤维上的应用工艺,以便推广新型酶制剂菌种。”蒲实介绍说,4月28日,省纺科院组织技术团队去公司开展技术服务调研,“五一”小长假刚过,研究人员便迅速投入工作,探索生物酶的开发应用途径,帮助企业扩大产品思路,分析测试生物酶的活力,同时在普通棉布上进行各种加工方式的应用试验。“我们希望通过探索取得的经验,为企业推广竹原纤维产品创造条件。”蒲实如是说。
从1978年成立至今,省纺科院砥砺前行四十载,其染整、纺织化工、针织、苎麻纺织、化学纤维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成果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省纺科院全力打造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四川益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具备年产各类纺织、印染助剂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15000吨的能力,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市场覆盖全国各主要纺织、印染加工省市及部分东南亚地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省纺科院也将在探索和创新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为四川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能。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易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