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奏响边疆民族团结交响曲

2020-10-15  18:27:06         稿件来源: 云南日报

10月的保山大地,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行走在边疆地区的村村寨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织成新的梦幻美景。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佤族、傣族等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一直以来,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保山各民族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确立主线 高位推动

保山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生动篇章。

全市少数民族人口3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1.61%,有世居少数民族12个,14个民族乡(镇)118个民族村,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有少数民族分布居住。少数民族既有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人口较少民族,也有佤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还有傈僳族、傣族、景颇族、苗族、彝族等跨境民族。

近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早在2013年就出台了《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特别是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提出从2020年开始,用4年的时间争取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目标,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保山市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

“我们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市直64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保山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11个工作组。”保山市民宗局局长余宗友介绍,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保山实际,印发了《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测评指标(试行)》、《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测评指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测评指标(试行)分解方案》,进一步完善创建指标体系,统一创建思想、目标任务。

今年4月14日,保山市召开了全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动员大会,迅速掀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热潮。

“全市五县(市、区)相继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创建工作,腾冲市在获省级命名的基础上已向国家民委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龙陵县争取明年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余宗友说,目前各地区各行业的创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

突出重点 打造亮点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施以来,保山市围绕“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市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边境特色、宜居环境、民族文化、抗战文化、侨乡文化等特色优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示范点创建为统领,强化协调配合,加大整合力度,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的扶持发展、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安置工作,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

2013年以来,保山市共整合各类资金10.5亿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182个,其中示范乡镇14个、示范村131个、特色村28个、示范社区9个。打造了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黑泥塘村(傈僳族)、赧浒村(傣族)、银杏村(汉族)等一大批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保山地处滇西,与缅甸山水相连,有龙陵、腾冲两个边境县市,国境线长167.78公里,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中,保山市立足边境特色,凸显党的制度优势,坚持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在猴桥、滇滩、明光、木城等乡镇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切实让国旗、党旗“飘红”在边境一线。

“眼下,我们正在规划建设孙家坝、等养两个边境小康示范村,继续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亮点。”余宗友说,和顺、象达等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保山市着眼侨乡优势,紧紧围绕“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增强中华民族的乡情、亲情,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截至今年9月,全市13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个村寨和1个小镇被命名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镇。1个市(县级)、12个乡镇、150个村(社区、自然村、村(居)民小组)获首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称号。37个单位、41名干部群众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称号,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表彰。

坚定信念 筑牢品牌

近年来,保山市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打造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发展。

“十二五”以来,保山市共争取到省级民族文化专项资金项目110个,总投资2778万元。项目涉及12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民间故事、音乐、传统体育、手工技艺等收集、整理、翻译等工作。

早在2004年,保山市就开展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整理出版了《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逐年逐批调查、评审、认定县、市级非遗项目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目前,全市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87项,代表性传承人530人。

2017年以来,保山市再次开展专项调查,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音乐、乐器、戏曲、舞蹈、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建筑、服饰等16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涉及50多个乡(镇、街道),200多个村(社区),按照地域分布情况进行汇总后共有519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了每个项目的传承人信息,为精准、有效扶持工作奠定基础。

此外,保山市实施了昌宁苗族服饰抢救保护、隆阳区芒宽乡民族文化广场建设等一批世居民族文化精品工程。《蹬窝啰》、《草球乐》、《挑箕乐》、《金布朗》等文化精品项目在全国全省的比赛中摘金夺银。同时,认定74所学校为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潞江镇从岗小学等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保山市切实把民族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全市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持续提升“一座保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全面打造“绿色食品牌”,推动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创建优势。

近年来,保山市优先在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美丽村庄、美丽集镇和沿边小康村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推进村庄美化绿化,让群众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

眼下的保山大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各民族守望相助、真抓实干,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族群众腰包鼓起来,笑容露出来,幸福溢出来,一张张笑脸成为小康路上最美的风景。

亮点

隆阳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本报讯(记者 杨艳鹏)近年来,隆阳区按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大示范”总要求,全面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自启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双百”工程项目以来,隆阳区积极申报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永昌民俗博物馆、潞江镇芒颜村文化传习所、瓦房少数民族精品文化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精品文化项目30多个。挖掘出民族特色舞蹈擦大钹、烟盒舞等民族舞蹈,同时积极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西山文艺汇演、傣族泼水节等特色民族文化活动,整理出版发行《戏皮白》等优秀民族文化系列丛书。

2013年,隆阳区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大示范”要求,投资5000多万元,申报实施了潞江镇、瓦房乡和芒宽乡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潞江镇芒颜村、石梯村和杨柳乡干田、马湾等2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潞江莫卡村赧浒、瓦窑小浪坝等6个民族特色村寨以及兰城街道兰城社区、九隆街道黉学社区、芒宽乡芒宽社区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同时,通过产业发展互助金的注入,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了产业发展规模,拓宽了隆阳区39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渠道。2019年全区人口较少民族德昂族和“直过民族”佤族实现了整族脱贫。

目前,芒宽乡、潞江镇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集体,隆阳区民宗局获得云南省团结进步示范模范集体,潞江镇赧浒自然村获全国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瓦房乡水沟洼村获云南省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省、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30所,潞江镇从岗小学被评定为云南省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认定区级“双语”教学试点学校5所,申报第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8个已全部被列为候选名单并公示。

腾冲市:让各民族的日子更幸福

今年5月,腾冲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顺利通过省级初验。腾冲各族干部群众正铆足干劲,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按照“贯穿1条主线,打好3张特色品牌,明确4个到位,实施9项工程”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让各民族幸福的日子更加幸福。

近年来,腾冲市制定了“1+1+7”系列贯彻落实措施,形成了1个意见统领全局、1个方案分解任务、7项措施全面落实的格局,建立了“一个主题、十种方式、百名宣讲员、千支宣传队、万名党员宣讲”制度,打造30余个学习体验点,规划了“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等5条学习体验线路,开展了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等5个专题学习。

腾冲市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脱贫攻坚、兴边富民、乡村振兴、“五美一最”等重大工程、重大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2014年起先后制定出台《腾冲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示范点创建3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落实创建工作的措施和方案,做到创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

腾冲市副市长刘世伦介绍,腾冲市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先后在两个民族乡镇投资183亿元,实施槟榔江三岔河水库、“荷花湾”、腾陇高速腾冲段、腾猴高速建设项目。以“十百千万”工程、兴边富民工程、“五美一最”建设工程等为抓手,腾冲市目前已建成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34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和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龙陵县:推动全民参与创建

龙陵县在全面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中,紧紧围绕“以脱贫攻坚成效展现民族团结进步成果”这一主线,通过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新时代内涵。

走进龙陵县勐糯镇中心学校,10余名傣族学生正在民族特色兴趣班学习马腿琴弹奏。该校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园中,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剪纸、象脚鼓、马腿琴、打歌、嘎摆等作为校本课程,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兴趣班,利用每天大课间活动及“快乐星期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和传承地方文化。

龙陵县创建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2个工作组,负责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龙陵县将创建工作分为筹备部署、全面推进、申报验收三个阶段,通过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助推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健康和谐、增收致富,激发各民族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龙陵县制定《龙陵县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夯实创建工作责任体系。为全面深入推进创建工作,由县级分管领导带队,各牵头单位和各乡镇分管领导组成的龙陵考察组,赴瑞丽市、腾冲市实地考察,并研究龙陵县创建工作主线,将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突出亮点特色,以脱贫攻坚成效凸显民族团结进步成果,明确了创建主线和方向。

结合龙陵抗战、温泉、黄龙玉文化等实际,龙陵县确定了60个县级示范点,以示范点为引领,带动示范单位和非示范单位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和各族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

人物

昌宁苗族服饰传承人陶美元 针尖舞出非遗之美

走进昌宁县耈街乡打平村大龙滩小组陶美元家的小院里,陶美元正在做纺线准备,她身旁的小孙女好奇地看着她。

“做一套苗族衣服,需要费很大功夫,这可是个累人的活。”陶美元理着手中的麻丝说,苗族服饰没有任何图案,完全依靠人传人方式传下来,要记住每一个图案都很难,而要掌握整套工艺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苗族女子出嫁前,要绣很多绣品,绣得多证明有本事。”陶美元说,苗族的传统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为苗绣的传承提供了便利条件。

 陶美元从记事起,就跟随祖母、母亲学习从种麻到制成衣服的全过程,嫁到打平村后又跟着婆婆学,还多次到贵州、湖南等苗族地区走访学习,这使她全面掌握了苗族服饰制作中的苗绣技法、色彩搭配、苗绣花纹等技巧和内涵。“我结婚那个时候,除绣了一套盛装外,还绣了15对飘带、7条百褶裙,很多人都羡慕我呢。”陶美元脸上露出微笑。

陶美元多年前就开始招收徒弟进行传承。这几年来,她先后带出了200多名徒弟。她的学生、耈街乡土皮太苗族小学双语教师杨发双,不仅在学校建立了昌宁苗族服饰传承室,开展纺织、刺绣教学,还自行编写昌宁苗族服饰教材。

 除了纺线、织布、刺绣、制衣,陶美元还擅于演唱苗族小调和山歌,她也因此被称为“苗山百灵鸟”。几年来,由她传唱的民间小调集成的《陶美元演唱昌宁苗族服饰习俗小调60首》、《陶美元演唱昌宁苗族服饰十八件套小调62首》、《陶美元苗族民间故事》等,已成为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