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大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019-11-25  11:36:40         稿件来源: 云南日报

银苍玉洱是大理的骄傲,山青水绿是大理人不懈的追求。白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洱海保护为重点,奋力谱写全州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华章。

闻名遐迩的“五朵金花”故乡——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十九峰横列如屏、十八溪碧水奔腾欢歌。碧波荡漾的洱海,青瓦白墙的民居,引来中外游客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州各族干部群众铭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之滨“立此存照”并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16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坚决打赢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

最近,本报全媒体采访组走进大理,亲身感受到白州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洱海保护治理为核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洱海明月 见证碧水荡清波

方圆250余平方公里的洱海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大理的美,美在洱海;洱海的美,美在清澈。而1996年和2003年,洱海曾两次爆发蓝藻,使湖水透明度降到只有0.5米,靠近海边就会闻到一股臭味。

湖泊治理,特别是高原湖泊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经过20多年持续不懈的“治海”与“护海”,洱海水质持续得到改善并总体保持在Ⅲ类。

今天,大理如何让“高原明珠”熠熠生辉?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看,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为军令状,全面打响了洱海抢救性保护治理攻坚战。”大理州委书记陈坚说,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大理州探索出“生态担当、全域防治、系统修复、绿色发展、抢救治理、全民共治”的保护治理模式。

洱海保护治理中,大理州实现了几个新突破:思想认识上,由保护与发展并重向生态担当转变;治理范围上,由一湖之治向全域防治转变;治理思路上,由污染防治向系统修复转变;发展理念上,由传统产业结构向绿色发展转变;工作举措上,由常规治理向抢救治理转变;保护主体上,由部门治理向全民共治转变。

洱海保护治理中,“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大理州一手抓洱海保护治理、一手抓流域转型发展,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成效显现,“八大攻坚战”让保护与发展协调共赢。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目前,洱海流域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461公里,污水处理厂19座;洱海环湖1806户、7270人的生态搬迁如期全部完成,启动“1806”特色小镇建设;在洱海流域压缩大蒜种植面积10.18万亩,实施生态化种植20.54万亩;2019年至2020年,将在洱海周边建成129公里生态廊道……

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全年水质为优。“大理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受到国务院第五次大督察通报表扬。2019年,洱海全湖水质1至5月达Ⅱ类,6至10月为Ⅲ类,近岸水域水体感观清澈。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环村公路上,工程车来来往往,工人们忙碌有序地铺设管网、种植乔木,加紧建设洱海生态廊道,为洱海筑起一道生态屏障,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运动的长廊。

“我又看到了童年时代清澈的洱海,心里相当高兴。”村民李德昌说。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他家院子里与乡亲们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讲环保、话乡愁。乡亲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保护洱海、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水一天比一天更清了,山一天比一天更绿了,村庄一天比一天更美了,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了。李德昌和村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请总书记再来大理,再来古生村,看一看洱海的喜人变化。”

全国小学四年级新编《语文》课文中描绘的洱海“走月亮”美景,如今在现实中重返,风光如许。

青山叠翠 处处唱响绿色欢歌

郁郁葱葱,巍峨苍山,成就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等殊荣。

“苍山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苍山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沙隽介绍,苍山是洱海的重要水源地,仅东坡十八溪流域总面积就占洱海径流面积的13.1%;平均年地表径流量占洱海水资源量的24.7%,溪箐口水质全年基本保持在Ⅰ至Ⅱ类。苍山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80余种植物为特有种,20余种为珍稀濒危植物,500种以上具有药用价值。苍山上生活着82种哺乳类动物、201种鸟类,还有许多种兽类动物。

近5年来,大理州不断加强苍山保护管理,做到“依法管山、依规管山、科技管山、合力管山”,构建了全民参与保护苍山的良好格局。如今,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60.9%提升到88.56%。苍山特有物种漾濞槭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多年未见的小熊猫、龙女花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植物又再重现。

穿行在绵延起伏的群山,欣喜看到一座座“青山”变“银山”。

“你看,你看,苹果的脸。”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李家庄,挂满树枝的红苹果,颜值高,味更好。68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国富,笑得像苹果一样甜:“如今种植苹果2500亩,总产量900吨,年产值920多万元。社员有120户220人,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漾濞以泡核桃闻名天下,瓦厂乡黑马村的青年罗春雨创办公司种植口感好、附加值高的“山核桃”,目前已发展到20亩山核桃育苗基地、100亩示范基地、2.5万亩合作基地,还与农户签订8200多亩红花种植协议,公司去年产值1700多万元。

近年来,南涧彝族自治县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厚植生态基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秉承文旅引领、三产融合、多业叠加、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的理念,培植了“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创建无量山樱花谷国家3A级景区,打造出中国冬季最美风景线;成功举办两届“七彩云南”南涧县碧溪澜沧江孔雀渡国际野钓公开赛,旅游休闲快速发展;扎实推进无量药谷康养小镇建设,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

目前,大理州有云龙天池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巍山巍宝山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剑川剑湖湿地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漾濞雪山河等23个州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加快“森林大理”建设,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1.22%,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小巨人”,去年林业总产值达210多亿元。

乡村如画 延续美丽乡愁

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村在林中、人在景里。

“游客在山上不仅能品尝特色菜,还能呼吸到万亩生态核桃林带来的清新空气。”59岁的彝族村民、“云上村庄”精品酒店副总经理查洪祥与记者拉起家常。童年时“头顶云雾脚踩霜,荞麦粑粑萝卜汤”,走7公里山路到外村读书,一星期的口粮就是1碗米、10碗包谷面。中年时,县里大力扶持核桃产业,他家的核桃树,从30棵发展到1000多棵,成了“摇钱树”。2006年,他在村里率先开办农家乐“老查家”,薄利多销生意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里引进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来光明村鸡茨坪高标准打造‘云上村庄’发展旅游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老查得意地说,去年公司负责人登门动员他以自家房屋入了股。如今,“云上三十三间堂”精品酒店,不分旺季淡季,总是爆满。鸡茨坪,核桃林变身大花园。

“土地入股,让土地生金;核桃入社,让核桃树变成‘摇钱树’;产品入网,让土货变金货;院子入景,让村变美户变靓;劳动力入园,让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说,全村居住着彝、汉、白、傣、傈僳5个民族,共304户1296人,人均拥有近100棵核桃树。今后要打好历史、核桃、民族、农耕、饮食“5张文化牌”,留住美丽乡愁,发展美丽产业。

走进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社区的大街小巷、农家小院,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红花。40多岁的村民赵春红,在占地2分的自家院子里,用小菜油桶装土围出一个“小菜园”,种上各种蔬菜和石榴、枣树。70多岁的村民李向尧家里,九里香、桂花、玉兰花香四溢,“我和老伴在家里,每天得闲就打理院中的绿色植物,心情好、身体也好。”

大波那社区党委书记杨顺华介绍,社区2406户、9243人在房前屋后、村庄道路、巷道庭院内外开展绿化美化,种植“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改善了人居环境,打造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美丽社区。

大波那的“乡愁”里,还有历史悠久的书香。“三坊一照壁”的白族院落——大波那书苑,创建6年来藏书2.3万册,每天免费对外开放。书苑创办人、退休干部张如旺说,村民支持办书苑、支持孩子读书,“续接薪火、传承文脉、明慧通达、光弘桑梓。”今年,全村有10多人考取重点大学,其中一个北京大学、一个复旦大学。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镇的大三家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彝族“新村”。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下,拔地而起一幢幢新房,幼儿园、运动场,绿色草坪、绿树成行,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两年前,大三家村82户、361人全部搬进了新村。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68元。”大仓镇党委书记罗春胜介绍,原来的老村距新村五六公里,山上有泥石流灾害隐患,交通也非常不方便。

“感恩党和政府,让我们住进了漂亮的新房,日子越过越好。”今年28岁的村民凹正伟,在家里创办了农家乐,他还是村里“彝佳生态猪养殖合作社”的管理员,“目前存栏能繁母猪88头、肥猪600头,养殖场可再容纳仔猪1000头,今年预计有利润70万元。”

“村前养猪,村后养鸡。我们还要加快发展林果业,自觉爱林护林育林。”大三家村党支部书记凹开仁说,目前正在实施核桃抚育1000亩,退耕还林种植红雪梨1100亩,在村庄周边种植梅子、杨梅、木瓜2000株。“过几年,家家是花园,户户瓜果香。”

决战脱贫攻坚鼓点激越,决胜全面小康步履铿锵。“全州上下在坚持绿色发展中推动高质量跨越,在巩固脱贫成果中推进乡村振兴。”大理州委副书记袁丽娟介绍,各地村级党组织努力当好“指挥员”“宣传员”“服务员”“战斗员”,发挥好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等作用,广大党员积极做听党话跟党走、勤于业能致富、除陋习树新风、讲卫生护环境的表率,引领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县城变美 生态宜居新家园

在大理州各县市,“干净、宜居、特色”成了“美丽县城”建设的3大要素,各族干部群众正在用智慧、勤劳绘就美丽大理的新画卷。

“绿”是今天南涧县城给人的第一印象,让人犹如置身恬静、清洁的城市花园。清晨,沿着叶绿花红的南涧河畔散步;傍晚,漫步廊道观赏巧夺天工的“土林”,悠闲健身,心旷神怡。

过去的南涧县城是个村寨般的小镇,街道狭窄,晴天灰尘飞扬,雨天又道路泥泞。如今,围绕“彝族文化园林山城、跳菜文化旅游小镇”的发展定位,用旅游景区的标准来规划和建设美丽县城,促进“城、产、文、景”融合发展,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公里、绿地率达34.8%。2015年荣获云南省园林县城以来,瞄准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目标,山水渗透、绿地分隔、均衡配置、园路相联,以绿添活力,以水增灵气,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街道、建筑物,“创美丽县城,建幸福彝乡”。

翻山越岭,巍山古城映入眼帘。“南诏胡同”小吃街上,正在改造基础设施和提升17家铺面风貌,建设国际一流、人气兴旺的特色精品小吃街。人来人往的南街上,18家商铺按照扎染传统工艺主题完成设计包装并进行布展,绚丽多彩;“喜舍”等民居中的特色客栈,院落内绿意盎然,客人边品茶、边读书,舒适恬静。

从空中俯瞰,巍山古城没有“蓝顶篷”,传统风貌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县城管综合执法局局长安建平介绍,通过将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持续开展古城风貌整治,已拆除14万平方米彩钢瓦、石棉瓦,净化了空间;实施县城内电缆入地项目,对空中网线进行集中整治。目前启动“美丽县城”建设项目26项,完成投资约3.5亿元。

永平博南镇,两岸绿树成荫,穿城而过的银江河边游人不断。从事保洁的赵跃芬高兴地告诉记者:“岸边的路宽敞了,变美了。从早到晚,老老少少都喜欢来这里休闲娱乐,唱歌跳舞。”

“山水宜居地,丝路森林城。”博南镇党委书记姚树荣说,通过补齐基础短板,突出山水美,让县城更加宜居;突出产业美,实现产业收益、游客受益;突出文化美,做大“千古博南·味道永平”品牌;突出建筑美,打造各具特色的建筑群体。两年之后再来永平,一个山水美、园林美、田园美、生态美的“美丽县城”将矗立在人们眼前。

厚植绿色根基才能走向永续发展,久久为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白州人民感恩总书记深情关怀,用创新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感悟。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文思萦系,当即所填《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的最后一句。

滴水成海,众志成城;造福子孙,功不在我。一个声音回荡苍洱大地,钟吕共鸣——“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来源链接:http://www.yn.gov.cn/ywdt/zsdt/201911/t20191125_18502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