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宣威市宝山镇人大代表陈兴片

2019-7-5  10:00:37         稿件来源: 云南经济日报

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宣威市宝山镇人大代表陈兴片
陈兴片在马铃薯基地检查马铃薯生产情况

    农业科技员要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并把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理念推广宣传到千家万户,许多时候还要手把手教会他们怎样合理施加各种肥料……

他无畏艰苦,时常奔波;心系“三农”,甘于奉献……

他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22次被省、市表彰为“农业先进个人”,2007年获得省政府授予“马铃薯专用肥研究三等奖”、省农业厅“推广测土配方一等奖”“马铃薯生产技术二等奖”,2010年获“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201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优秀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201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选为“全国最美农技员”。但成功并没有使他陶醉,他把一次次成功当作了一次次新的起点。

他,就是陈兴片,让我们走近他,领略这位“三农”功臣的风采。

良好的起步就是成功的一半

宝山粮食产量落后,要如何改变被动局面?领导看他肚里有点“墨水”,干事情靠谱,让他当农业技术员。他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探讨农业生产增收的问题。

人最大的本事是学本事。只有不断学本事、长本领,才能胜任本职,才能适应完成肩负的使命任务。本领过硬的农科员是农民群众信任依赖的好伙伴,基于自身本领上的恐慌,拉开了他潜心钻研农业事业的大幕。至此,农活“苦、累、脏”就与他捆绑在一起,白天将足迹和汗水印在耕地间,晚上挑灯夜战一点一滴“消化”专业理论知识。

深度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需要与土地里的马铃薯有机结合才能提高综合能力,所以他采取3种模式自我加压倒逼成才。

第一招: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虽然自己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需要不停学习新知识,夯实自己的基础,所以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农科员,必须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

第二招:学会与身边人分享和交流经验。农村不乏有一些在农业生产方面厉害的人物,与他们交流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生产难题,并从身边人身上获得经验的传授、陈兴片经常去农户地里面转悠,潜移默化地汲取马铃薯生长需求的精髓,避免科研和生产“两张皮”。

第三招:不畏劳苦持之以恒为民服务。如果农科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顶不得烈日的炙烤,受不了严寒的冷冻,是胜任不了本职工作的,所以农科员要始终做到不畏劳苦,持之以恒地落实农业工作。

陈兴片自始至终认真对待每门功课的学习,这也为他以后的农业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知识基础。

走马上任不负组织重托

凭着工作上的一股扎实劲和具备望闻问切等基本功,2000年的一个冬日,组织上一纸命令正式任命陈兴片为宝山镇农科站站长。

从此,陈兴片便以超常的努力向着农业这条希望之路开新图强。

当时压力很大,但运气极佳。因为这一年,他试种的500亩马铃薯获得史无前例的成功。马铃薯亩产从常规的1.8吨提高到2.7吨,商品率从15%提高到43%,每吨的经济价格从600元提高到4000元,一时间引起业内一片轰动。时至当前,由他研发推广的某种植技术已从500亩推广到2万亩,成为曲靖部分点位马铃薯种植主推的核心技术。

还有一年,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他带领农科人员赶到现场,看到一老农坐在地上,哭着说:“我家两个大学生的生活费咋办呀。”“今年的生活还怎么过啊!”陈兴片仔细观察快要枯死的种苗,发现如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说不定能“起死回生”。他一边安慰农户,一边想办法,最终探索出田间地角挖塘铺塑料膜的简易水塘和大塑料水袋运水、田间存水抗旱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农民挽回了损失。此抗旱技术在宣威市得到大力推广,并创下了干旱之年玉米平均亩产661.3公斤、马铃薯平均亩产2734.6公斤的高产纪录,实现了大旱之年大丰收。

2003年,在宝山建成首个宣威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场,并从4.5公里外的一个水源点位引水,解决了3000多户人畜饮水和3000多亩农业耕地生产用水的历史难题,83岁的张大爷感动得忍不住掉泪。

2008年,选出5个优良品种,加快全镇优质品种推广运用4万亩,薯种繁殖3000亩。同时基地示范场组织农资、信息、咨询等技术培训,促进农民职业素质的提高,基地示范场成为全市马铃薯高产示范区,亩产均达2278公斤,比基地建设前的1645公斤增加到633公斤,创造亩产4.16吨的历史纪录,这标志着基地示范场超高产体系的建立,推动宝山马铃薯在增产上迈出了跨越性的步伐。

陷入逆境看如何突出重围

马铃薯是高产丰收了,看到宝山农户家里的马铃薯堆积如山头,陈兴片的初衷似乎实现了,然而,市场价格的低迷又让陈兴片彻夜难眠。这时候,一些亲人、朋友多次来到他家里阻止,并劝告他不要再收购,否则单位负债累累,连累自己。“农民大半年的期待是马铃薯的经济价值,一个人必须讲信用,不能违背良心道德,我的身份是农业技术骨干,更是党员干部!群众就是我们的根基!”

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品格,他依旧按照种植前签订的合同价收购,逆境中的陈兴片始终秉承着他的初心,而且还更加坚定了从事马铃薯生产的决心。

市场剧烈变革、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陈兴片在面对难题时举重若轻,以独特的视角和战略远见分析出:“品牌单一、特色不足、供需失衡产生滞销,产品经济价格下跌。”必须明确产业定位,优化点位分工与产业布局,从市域层面规划好马铃薯生产布局,科学确定各个产业合理的生产量、生产规模。在审定包装时就给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冠以不同的名称和番号。同时,他往返于与省农科院、省农大、昆明天使土豆食品公司等知名公司以及广东廉江农业有限公司、用诚挚打动公司负责人,最终搭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将原有的经销商网络直接拓展成多个渠道,每个渠道只限期提供一个优等品牌,在陈兴片的运筹下,“大品牌、大渠道”的运作模式正式确立且成效显著,当年宝山马铃薯就实现年营销额10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

打造品牌看如何做强龙头

成功的道路没有坦途,更没有捷径,国家农业部一位领导到宝山视察马铃薯生产及高创工作时对他所做的工作给予高度赞扬,2003年曲靖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在该基地示范场召开,2006年省政府授予“国家级科技示范场百星奖”,国家科协、国家财政部联合授予“科普试验示范基地”。

回头望望来路的崎岖和不平,也许来不及感慨就要向下一个更高的“坡”出发了。是啊!陈兴片就是这样的不满足于现状。如今,在陈兴片的技术支撑下,宝山还投资打造万亩大产业坝区,涉及海西、德积、太和三个村委会,实现沟成行、路成列、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分片规划食用玫瑰、特色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区,发展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年推动全镇机械化作业6.5万亩,现有大型农机7台、小型农机1160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灌溉万亩产业坝区,带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3.2万亩,建成蔬菜、中药材、花卉、魔芋和水果等示范园8个。

牵头成立优质种薯、蔬菜、魔芋、中药材和黄豆腐、干酸菜等专业合作社38个,其中祥瑞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25人,发展玫瑰生产基地870亩,建立加工厂以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生产出来的玫瑰主要用于火腿玫瑰饼、玫瑰精油的原料,合作社社员每亩土地有入股租金500元、管理费500元,花朵采摘每公斤1元,社员就近打工,每天打工收入80元,社员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产品经过包装销往北京、广州、成都、重庆、贵州和昆明等大城市,实现年营销额1300万元。

产业发力看如何聚焦扶贫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陈兴片总结出: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是种管技术要融合科技创新,在技术和品牌上领先于人;另外是瞄准市场需求,迅速把优势品牌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快速形成经济效益。

安益村土地贫瘠,群众增收门路少,有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单一,农民挣钱难。如今,马铃薯成了安益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户均马铃薯年产值超万元,2016年以来有3户产值超10万元,24户产值在5至10万元之间。农户缪应恒说,“自从发展马铃薯产业后我家经济收入提高了,今年我打算再扩大到25亩,预计年收入8万多元”。

“乐红村是高寒贫困村,陈主任帮助我协调资金、深耕土壤、解决销路,建成脱毒薯基地360亩,种植马铃薯1150亩,最高亩产达3.38吨。”来到乐红村,在全国种植大户俞明良家,他说:“在陈主任的指导辅助下,我创办的宝乐专业合作社获省科技型经济合作组织称号,我还被评为省级先进科技示范户、全国粮食种植大户。”

得马田村以土地流转方式集中起516亩土地全部种植了中药材,在中药材地里,几名妇女正在除草。贫困户赵道花说:“今年以来,我在合作社就业110天,每天有70元务工收入,自己也有2亩土地种植了党参,今年就业连同种植中药材的经济收入可增收15000元。”

得马田村贫困户张庆位夫妇两人都是残疾人,一直担心中药材种植一没有技术、二没有销路,不愿意参与种植,陈兴片得知后先后5次到他家里进行思想鼓动,又带他到合作社参观了解产销一体化模式后,他才决定种植1亩党参。像张庆位一样今年才开始种植中药材的贫困户在得马田村还有100余户,种植1亩党参产量可达800公斤,按每公斤6元的保底价计算,有总收入4800元,种苗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贫困户除去化肥、地膜、耕地费等1500元的投入,还能余下3300元的纯利。

谈到产业发展成效,他介绍:“村委会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土地流转起来,以600元的价格转给合作社,这样,村委会以每亩100元的差价入股合作社,租用土地的农户以每亩600元的租金入股,建立了社员占60%,村委会和合作社各占20%的‘622’利益分配制度。”据测算,今年,得马田村委会有54000元左右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每租用1亩土地,有2500元的分红收入;既有土地流转又参与种植的贫困户,户均可增收6000元的经济收入。

以合作社为载体,成功探索出“合作社+贫困户+技术部门+基地+订单”的脱贫之路,在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108户贫困成功实现“散有合作领、穷有产业撑、技有部门教、险有订单保”,合作社每年可促进每个贫困家庭增收6000元,总增经济237.3万元。

谈到扶贫模式,他介绍说,过去,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缺组织引导、缺资金技术、缺产业支撑。得马田村吸纳108户2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入社,占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的82.4%、贫困人口389人的66.6%。贫困户在合作社这个团队中享受到资金、技术、农田整治等方面的支持和补助。同时,合作社在保留示范基地面积的基础上,其余部分按照每户1亩的标准分给贫困户种植,在对应的地块树立标识,明确面积、名称、贫困户等基本信息,实现量化管理,长势好不好?地里看一看,谁是勤劳人?谁是懒散汉?一看就知道,合作社适时进行集中点评,谈成绩一笔带过,讲问题一针见血,昔日一些游手好闲和等靠要的贫困户变成了“大红脸”,合作社通过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创争氛围,激发了大家从思想根源上改变“政府要我脱贫”到“我要主动脱贫”的行动转变。

永葆初心就要牢记使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服务民众在于用心”。他信仰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这或许正是他执着农业事业的最佳注脚,为研究农业事业的陈兴片顾不上身体疲惫,不管炎炎烈日,还是寒风刺骨,他都坚持下地做实验,每个品种的试种和生产变化都作了相关的笔记记录,可以说每一个品种都凝结了他的汗水与智慧。如今,在摸清各村贫困户基本情况、了解各贫困户的需求后,精心设计技术指导方案。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如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多发期等),到每个贫困户家中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并与贫困户保持电话联系,确保技术和信息服务通畅。做到“人到、心到、责任到”“问困难、问需求、问发展”“送信心、送点子、送技术”,把理论知识和农业技术转换成大家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的实用技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陈兴片从参加工作以来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农业事业的守望,也没有放松过对农业问题的求解。拥有工作激情和超强能力的陈兴片脑海里一直盘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邱跃林  周克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