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西充:宠旅融合点燃就业创业“新引擎”

2025-4-18  11:48:25         稿件来源: 四川经济网

天兴桥村航拍图(衡欢 摄)

十年前,这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村舍破败,人烟稀少。

十年后,这里满园春色,姹紫嫣红,花田咖啡、田园火锅、乡村剧场等多元文旅场景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跳蹬河村“桃林栈道”,游客络绎不绝(衡欢 摄)

春日时节,西充大地生机盎然。莲池镇天兴桥村,游客漫步桃林,研学踏青;双凤镇跳蹬河山庄迎来送往,村民既是山庄股东,又是供货商、销售员,村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这是“创业带动就业”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宠旅破圈  多元业态助力乡村蝶变

踏访莲池镇天兴桥村,典型的川东北民居掩映在绿树繁花间。墙上,五颜六色的萌宠墙绘栩栩如生;墙边,可爱的萌宠们,或慵懒地晒着太阳,或悠然地追逐嬉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卷。

游客体验天兴桥村文旅项目“雪花小院”(衡欢 摄)

从曾经的贫困村、“空心村”,到现在的“网红村”“治愈小村”,天兴桥村的振兴与蝶变还得从该村返乡“90后”杨兴和他热爱的流浪动物救助事业说起。

2017年,26岁的杨兴揣着在北京、深圳创业积攒的资金回到家乡,建起救助基地,一门心思救助流浪动物。每次救助的过程,杨兴都会用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记录下来,渐渐地,账号“老疯杨”受到全网1400万爱心人士的关注,但他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捐赠。

“当时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救助西充、南充周边的流浪动物,后来范围越来越大,救助的动物越来越多,经济压力也接踵而至。”杨兴回忆,在线上直播救助的过程中,不少“粉丝”对直播镜头里偶然出现的农产品感兴趣,有的甚至想让他们帮忙代购。渐渐地,杨兴萌生了“直播带货”反哺动物救助的想法。

在天兴桥村携宠旅游的游客(“老疯杨”团队供图)

为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杨兴选择从源头做起。2020年开始,他陆续在村里流转了2000多亩农田和果园,种植有机火龙果、有机水蜜桃、有机粮油等。随着产业逐步发展,村民们也在家门口打起了工,做着果园管护、水果采摘等活儿,足不出村就挣到了工资。

拥有全网1400万粉丝,如何将“流量”变“留量”?这是杨兴一直思考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整合、再塑造、品牌推广,并结合电商产业,引流入村,从而反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杨兴说,他们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资源,建设了以研学农场、农事体验、民宿接待、乡村节日和营地BBQ、田园音乐会等时尚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农旅产业园区,把“老疯杨”的流量引进村,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创业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杨兴的故事吸引了一大批怀揣爱心和梦想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打造心中的“治愈小村”。目前“老疯杨”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6岁,他们有的是返乡的本村年轻人,助力家乡发展;有的是外地“粉丝”,因为热爱,跨越山水,将爱好变成事业;有的是爱心人士,身体力行,为救助流浪动物和振兴乡村贡献力量。他们如星星火苗汇聚在一起,年轻的思维碰撞出奋斗的火花,共同为建设“天兴桥·治愈小村”献智、出力。

流浪动物救助基地(“老疯杨”团队供图)

“仅吸引人才的到来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都发挥作用,利用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一起把公益救助做好,把乡村建设好,让乡村更美丽,让村民更有奔头。”杨兴说。

于是,训犬师朱海涛在村里开起了“萌宠学院”,为救助回来的流浪狗、家庭的宠物犬进行专业训练;热爱美食的任成松,利用村里的闲置房屋,结合西充特色美食,办起了“充国蒸笼宴”,吸引县内外游客品尝当地特色,体验乡村文化;热衷传统技艺的返乡青年杨飞、杨维忠等开设了非遗体验乡村研学项目,让孩子们体验蓝染、竹编等传统技艺,把保护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一个个特色项目的实施,让该村旅游业态越来越丰富。

如今,天兴桥村山上是设施完备的流浪动物救助基地,山下是多业态融合的“治愈小村”,动物救助、电商直播和农文旅产业三大板块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老疯杨”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300个,带动灵活就业3000人次,帮助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富民增收  创业路上打造诗与远方

每天一大早,该县双凤镇跳蹬河村脱贫户梁华珍便在自家的菜园里忙碌起来,摘青菜、捡鸡蛋、称重、装袋……她手脚麻利地将青菜等农副产品装进背篓,前往的目的地不是菜市场,而是村里的“跳蹬河山庄”。

步行10分钟,梁华珍便来到山庄,这一趟她收入近100元,放好背篓,梁华珍小心翼翼地将钱装进口袋。接着,她熟练地戴上印有“跳蹬河山庄”字样的围裙,开始忙碌起来。原来,梁华珍既是山庄的“供货商”,也是山庄的服务员,同时还是合作社的股东。

“以前卖菜,天不亮就要起床,走路去街上的菜市场,有时候卖不完还得背回来,现在好了,直接在村上就能卖。”梁华珍开心地说,在跳蹬河村,像她这样利用“多重身份”增收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

“村上的发展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家伙儿都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做,积极性很高!”该村党支部书记胡江告诉记者,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该村成立专合社,发展桃子、柑橘、脆李、粮油等产业,建起“跳蹬河山庄”,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村286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现金入股等方式,从分散的“小农户”成为产业链上的“小股民”,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产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使该村村民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同时也带动在外务工村民逐渐返乡发展。

天兴桥村有机火龙果丰收,通过线上销往全国各地(衡欢 摄)

目前,该村务工村民50余人,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近100万元,土地租金28万元,村民股份分红40万元,带动传统农业销售收入近30万元。撂荒地变经果园,村民变股民,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往来游客络绎不绝,曾经土地荒芜、人气冷清的小山村蹚出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村民入股受益的发展之路。

筑巢引得雁归来,创业就业热潮涌。西充县在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中,画出了从“东南飞”到“雁归来”、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从输出劳动力到回引生产力的美丽弧线,吸引了一大批“新农人”投身乡村,扎根西充,该县烈风农业公司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曾从事IT行业、来自东北的该公司创始人许国栋,带领一群毕业于“985”“211”的高校大学生们,一头扎进柑橘地,用智慧和汗水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探索出柑橘生产的“985管理办法”和“211农业”模式,让传统柑橘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目前,烈风农业在西充仁和镇、双凤镇等地发展春见、爱媛等柑橘基地2000余亩,通过使用绿肥技术、飞防技术、自主配肥及菌肥发酵技术等,促进农业降本增效,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同时3个基地带动周边120名群众在园区就近务工,年发放村民工资、土地租金180万元,让群众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无论是杨兴的多业态融合产业园、跳蹬河村的乡村新貌,还是烈风农业的“985”“211”创新农业园区,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而乡村创业就业无疑是其中的“破局之钥”。

在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折射的是无数“新农人”的奋斗和坚守,他们怀揣创业初心,心系为农增收,在西充大地上共同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田园”美丽画卷, 打造心中的“诗与远方”。

游客打卡天兴桥村油菜花海(衡欢 摄)

政策保障  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创业带动乡村就业,乡村就业反哺乡村创业,二者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在推动乡村经济、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全面振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西充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健全产业就业促进增收、扶贫资产运营管理等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点燃乡村创业就业的“强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实,则保障强。技能足,则就业稳。”西充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始终把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就业矛盾,持续完善就业政策,不断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大力提供优质就业服务,有效激活就业创业与经济增长的“一池春水”。

在人才培育方面,该县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大力开展人才培育行动,着力提升农户、村(社)干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增强投身农业情怀。2024年,培育高素质农民650人,组建粮油、经作、畜牧等17个领域的乡村振兴专家库,培育有机种植养殖人才3200余名,破解玫瑰花栽培、育苗等技术难题31个。

跳蹬河村民宿(衡欢 摄)

在创业政策方面,该县打出“组合拳”,通过提供创业补贴、简化审批流程、打造创业孵化基地等举措,2024年吸引50余名游子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面向智能制造、有机农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搭建人才招引平台,主动对接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发达地区的企业,成功招引各类人才200余名。

在促进就业增收方面,该县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县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农民增收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针对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搭建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平台。去年以来,举办家畜饲养、果树栽培、电商销售等培训班40个,发放培训补贴180余万元。不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群众增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依托“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30余场,服务县内外企业近1000家,提供岗位1.7万余个,促成就业3500余人。

此外,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等群体返乡下乡创业,切实落实各类创业补贴,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不断促进创业服务水平提档升级,进一步扩大就业渠道,充分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据统计,去年全县发放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创业补贴9万元;发放2024届中职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70.95万元;新创建县级创业园区(基地)14家,乡村振兴就业帮扶基地6家吸纳脱贫劳动力9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85万元。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西充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49元,同比增长9%,增速提高3.6个百分点。村民的钱包鼓了,生活好了,乡村的发展活力也进一步增强。

西充的探索实践,不仅为当地乡村带来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也为其他地区推动乡村创业就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范例。

(衡欢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想  张瑞灵  李国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