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康定溜溜的城 (唐保安 摄)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康定,一曲《康定情歌》唱醉了天下人,这座高原明珠,成了无数人追寻的诗和远方。
时光流转,《康定情歌》一代代传唱至今,引领着这座城市的梦想,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70年,康定人民创造了一个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美赞歌,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70年,产业旺了,从农牧业的一枝独秀到旅游业崛起,工业提质,“三产”融合发展。
70年,城市靓了,从拥挤的“溜溜”老城到开阔的时尚新城,城市大了,道路宽了,更有品位了。
70年,乡村美了,从脏乱破旧到示范乡村,有颜值,有内涵,有产业。
70年,村民笑了,从入不敷出到生活富足,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
砥砺奋进70年,情歌故里换新颜。
康定鸳鸯坝绿色锂业加工集中区开工
康定苹果喜获丰收
羊肚菌丰收,村民笑开颜
世外桃源色龙村
群众喜领产业分红资金
盘活山水产业旺 拓出“高原特色”致富路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特色,兴一方业。
康定,三山环抱,二水夹流,东部为高山峡谷区,属亚热带气候,物产富饶,有“康巴江南”之誉;西部为山原地貌,属高原型大陆气候,牛羊遍野,是民族风情的典型代表。
康定,资源即优势,草木皆资本。
如何盘活这方山水?康定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念好高原“特色经”,铺就群众“致富路”。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崛起。
按照“西山东水”“西大东精”产业布局,康定“成片成带成规模”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五万亩青稞基地、五万亩小杂水果蔬菜基地、五万亩七色藏乡基地、五万亩高原特色牧场基地、五万亩有机蔬菜基地“五个五万亩基地”。
在折东片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羊肚菌、苹果、大樱桃等发展种养产业。距离市区28公里的姑咱镇瓦斯沟村,颜启超父子发展仙桃产业带动大渡河沿岸村民种植5万余亩;章古村打造大渡河流域果菌药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区;杠江沟、达杠村等村规划发展苹果产业5000亩,预计将实现产值上千万元。
在折西片区重点打造农作物大地景观旅游示范区,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从瓦泽乡经甲根坝到朋布西的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探索旅游业+牧业、旅游业+现代农业模式。
连日来,康定折西片区7000亩错季莴笋喜获丰收,一辆辆装运车辆排队等候,新鲜的莴笋将陆续运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全国各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我们将按照甘孜州‘10+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求,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农旅互动、产村相融’的新路子,打造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康定市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杨国勇说。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工矿业绿色发展。
康定水能资源占全州三分之一,水电、矿产、中藏药等资源丰富。
近年来,康定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优质矿产,大力培育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中藏药业和民族手工艺加工业,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康定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
目前,康定已建成水电装机容量668万千瓦,形成了鸳鸯坝绿色锂业园区、新都桥物流园区、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园区、塔公高原牦牛奶业园区4个园区,培育规上企业18家。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2亿元,增长13%。
作为大香格里拉、大贡嘎旅游经济圈核心区的康定,因旅游而名,因旅游而兴。
围绕“建设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康定旅游大区”目标,多年来,康定立足资源禀赋,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加快建设贡嘎西坡、雅拉雪山、跑马山旅游项目,建成国道318线康定段最美景观大道,把康定城打造成5A级国际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4A景区2个、3A景区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涉旅企业6000余家。
近年来,康定荣膺“中国最美县30强”等多张名片,逐步实现了“从名称到名片”的华丽转身。2019年,康定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破百亿元。今年9月3日,康定入选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公示名单。
因地制宜,盘活山水,产业兴旺,2019年,康定成功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城市提升家园靓 情歌故里展新颜
城市建设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能看到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抱负。
70年来,古城康定背靠厚重历史,扩大城市版图,提升城市气质,不断施展着一个甘孜州门户、首府之城的抱负。
拉大城市骨架,格局不断提升。
曾经的康定城区很小,是名副其实的“溜溜城”。上世纪中期的康定城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城里仅有几千人。
随着城市的发展,常住人口大量增加,游客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拥挤,康定新城应运而生。
2008年10月,县级四大班子及三十多个部门从康定老城统一南迁至新城,高原荒坡上崛起一座新城。从不足两公里的“溜溜城”到蜿蜒十多公里的“长龙”,康定城市格局随着骨架“成长”。
提升城市品位,刷新城市封面。
老城,曾经破旧的城中村已变成了市民休闲的广场,狭长的街道从拥挤不堪到人流车流井然有序。
走进街巷里,曾经杂乱的炉巷变成了规整的示范街区,巍峨的康定门里藏着当地各色美食;康定城里曾世代饮用的“水井子”打造成了独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游客网红打卡点。
入夜时分,康定老城变身高原上星光熠熠的“不夜城”,跑马山和阿里布果山上一盏盏LED灯次第亮起,问候着归客或游人;有“成都春熙路”之称的溜溜城老街里,美食、娱乐增添了“人间烟火”。
新城,与老城遥遥相望,展现着不一样的城市封面。
——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碰撞。现代化设计理念搭配传统藏族风情元素,碰撞出民族范儿的高级时尚。
——城市地标不断刷新。鸟巢式的民族体育馆,15000平方米的甘孜州民族博物馆,沿中轴线打造的情歌公园如诗如画,开启了康定城市公园的新篇……
——新城功能更完善。有小学、幼儿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完善,与老城既关联又独立。
从老城到新城,道路宽了、房屋亮了、城市绿了,康定更靓了。康定成功创建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第三届四川省文明城市”。
近年来,康定市在“以河为轴、南延北扩、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下,高起点、大手笔,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加速老城升级改造,以挖掘民族风情、找寻历史记忆、重塑康定标志、体现“康定味道”为重点,加快新城建设,完善功能设施,提升老百姓幸福感。
中心城区“蝶变”,背街小巷“换颜”。如今的康定城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乡村振兴新村美 大渡河流域的“康定样本”
驱车从大渡河谷蜿蜒盘旋而上,在海拔2400米的山顶上有一个世外桃源村落——康定市色龙村,记者穿过一条幽长的隧道,突然豁然开朗,两旁山桃与鲜花夹道欢迎,良田美池更添宁静,远处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
走进王志强老阿妈漂亮的新家,电视、沙发、消毒柜一应俱全,她反复强调:“活了几十年,日子越过越甜,感谢党的好政策。”
色龙村位于大渡河流域高半山,全村仅有38户150人。2014年,没有隧道和公路之前,十分闭塞,村里祖祖辈辈进出都靠一条小路人背马驼。
近年来,色龙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全力打造以“古寨村落+农耕田园”风格的藏地原乡休闲度假地。
“发展生态旅游的路子算是走对了,现在全村人都是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大家都尝到了‘旅游饭’的甜头。”村支书陈永强说,开园以来,已有5.7万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旅游收入155万多元。
今年4月,色龙村被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同时,在大渡河畔的姑咱镇上有一个若吉村,依山傍水。以前,村内道路坑洼泥泞、房屋破旧矮小,村民们没有稳定的产业,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
2018年,若吉村被纳入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首批示范村打造,康定市对全村进行整体提升改造为“水涧渔村”乡村观光旅游区。
很快,村子原本破旧的民居变为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农家民宿,村民依托海拔低、光照足、土地肥等优势发展果蔬产业,游人来此,可住宿、可野钓、可采摘……
“流转房屋每年租金5000元,每年房屋入股有一大笔分红,还可以在这里打工,雅康高速的全线贯通,游客量比以前翻了几倍,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最早完成风貌改造的廖福兰算了一笔账后,扬起了嘴角。
2019年,康定姑咱镇上榜甘孜州乡村振兴先进乡镇,若吉村荣获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从色龙村到若吉村,美丽的蜕变只是康定市乡村振兴的缩影。
“我们立足优势资源,坚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根实现了富村,五年内全面建成品牌响亮的大渡河康养谷。”康定市副市长杨恒说。
2019年,康定全力推进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首批8个示范点顺利开园,累计接待游客146.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1亿元。
村美,人富,产业旺,乡村振兴的春风正沿着大渡河吹遍康定。
民生改善百姓乐 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人
初秋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映照着甲根坝乡日头村村民旦秋吾热的藏式新居,熠熠生辉。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三层楼的小院里停着两辆小轿车,楼上房间干净、明亮、家具崭新,冰箱、大电视、WIFI一应俱全。
今年75岁的旦秋吾热是日头村最后一户脱贫户。曾经,他和老伴只有一个女儿,家里因缺乏劳动力而致贫。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旦秋吾热家修起了大房子,买起了小轿车,家庭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而他和老伴现在只需要管管家里的几头牦牛,给女儿女婿们做做饭,清闲安逸。
“现在幸福得很!感谢党的好政策,就是怕身体不好,想多活几年。”说起现在的生活,幸福都堆在了旦秋吾热红润的面容里。
和旦秋吾热一样幸福的还有呷巴乡俄达门巴村74岁的日泽。
几年前,他家7口人挤在一顶破旧黑帐篷里,是村里最穷的人家。
近年来,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康定折西高原,日泽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口帮扶单位分发了13头牦牛奶畜;村里引进了企业定向收购日泽的牦牛奶;村子被打造成4A级景区……
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日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收入。大女儿在国道318旁经营起小餐馆;小女儿在景区务工;年底享景区分红。2016年,脱贫摘帽;2019年,家庭年收入超过20万元。
福利。有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小儿子享受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盖起了宽宽大大的新房子……
小康路上不掉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人,旦秋吾热脱贫了,日泽脱贫了,连最偏远的吉居乡也脱贫了。
吉居乡距康定城区200多公里,地处雅砻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山高路险,被认为“修路禁区”,在交通制约下,群众增收难,是康定市唯一深度贫困乡。
“通公路了,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通车。”2018年,吉居乡一辆辆汽车缓缓开进了吉居乡各坝村,106岁的老人四郎泽仁与600多名村民高兴得像孩子。
“交通通,则一通百通”,企业来了,乡上开始发展特色产业。次年,贫困户王阿兄靠务工和产业分红领到了5万余元,全家高兴坏了。
电网改造了,彻底告别了小水电;学校翻新了,教室变得多功能化;文化活动多起来了,村民可以在广场上运动……
2019年3月,吉居乡通过省级验收,顺利脱贫摘帽。4月,康定市实现贫困县摘帽,5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912户11203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虽然脱贫了,但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责任。下一步,我们将常态落实预警监测帮扶机制,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两个关键’,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康定市委副书记曾维友说。
产业旺,城市靓,村子美,百姓乐……70年砥砺奋进,13万康定儿女在高原上演绎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奇迹嬗变。
巍巍跑马山,滔滔大渡河,踏着浪漫情歌的旋律,康定必将迈步从头越,续写跨越崛起的新乐章!
(李洋 黄晓庆 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