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 028-86630890

今日西南

夜经济点亮昆明夜的美

2020-6-7  21:58:50         稿件来源: 云南日报

从夜间市场商机的曙光初现,到促进夜间经济消费举措的出台,昆明的“夜经济”发展如何?拉动消费升级转型效果怎样?近日,我们走访了昆明最具代表性的“夜经济”商圈、风景区、文化夜市等,发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昆明“夜经济”形态更加丰富,食、游、购、娱、体、展、演等需求不断释放,形形色色的“夜经济”正点亮昆明夜间的美。

核心商圈 探索新模式激发消费潜能

在昆明各大夜市中,五华区南强街巷最具代表性。南强集市主街从南强街与祥云街交叉口至护国路,街道全长数百米,由30多家商铺组成,其中美食商铺占90%以上。去年8月,南强街巷被列为五华区夜间经济建设工作试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商家入驻。

在疫情的考验下,南强街很多商家开始思考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线直播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今年3月,央视新闻客户端连线“昆明名嘴”岳力在南强街巷开展“大嘴款昆明”特别直播活动,向全国网友介绍、展示南强街巷的餐饮美食和休闲娱乐文化,挖掘夜间消费潜能。

昆明南强街巷运营商茴香企业副总裁赵碧砚介绍,受疫情影响南强街餐饮、酒吧等900余个商户全部停业,经济急速下滑。自今年3月开始恢复堂食以来,企业通过借助媒体、政府引导消费等方式,大力推动“夜经济”复苏,尤其是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南强街人流量明显增加,商家开始盈利。目前南强街巷“夜经济”呈现出稳步向上的发展趋势,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文旅商融合的态势更明显。

旅游景区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最近一次发布的《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夜经济”的市场蓝海在于城市夜景观光和景区夜游,因为比起逛美食街和夜间购物,游客对于文化场景的夜游需求更为强烈。

昆明大观楼公园副主任徐昊天介绍,大观楼作为位于昆明城区的4A级景区,早在2016年就开始探索发展“夜经济”,当时是在节假日通过灯展来吸引游客,随后发现夜间游客量开始慢慢递增,自去年以来大观楼开始通过夜间灯光影观升级改造,开放“灯光秀”夜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去年,公园打造的3D城市建筑灯光秀“夜大观中秋奇妙夜”和“夜大观70年中国梦”等主题灯光秀,仅中秋小长假期间,大观园夜间游客量就达4万人次。

“大观公园的白天与夜晚景色截然不同。”近日,到大观楼游览的昆明市民蒋晓群说起去年观看灯光秀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在灯光映衬下的大观楼闪耀夺目,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大观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观楼灯光秀是昆明旅游景区发展“夜经济”的有益尝试,从游客消费模式出发,通过文化特色活化、现代艺术创意,增强城市、景区活力,已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的增长点。

因疫情影响暂停了4个多月后,伴着温柔的夕阳和徐徐清风,5月29日晚上,昆明海埂公园“夜明珠”集市正式回归。

“目前,公园已经有120多个摊主,其中包括70个后备箱车主,主要销售文创类产品及生活用品。”海埂公园副总经理陆伟介绍,海埂公园“夜明珠”集市恢复后,将以后备箱、集装箱、帐篷三大集市为载体,打造夜间小店经济业态。6月中旬,海埂公园将在大草坪区域补充露营帐篷集市。

补齐短板 瞄准高质量“夜活圈”

云南大学学生刘刚说,他平时会和同学去逛一逛文创夜市秘境M60,刚开始感觉文化气息很浓,特别是涂鸦墙的彩绘很有特点,但去了几次后发现这里大部分的店还是以餐饮为主,一些文创体验店消费较高,不适合“学生党”。

记者在官渡古镇采访时,正在购买官渡粑粑的市民李女士说,每次来官渡古镇都是冲着小吃来的,她表示官渡古镇的夜市与其他夜市同质化明显,都是吃喝和购物,不会让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记者随机采访的部分市民对昆明夜市发表了看法,其中有的市民表示:昆明不少夜市的业态停留在吃饭、购物和其他一些传统娱乐活动方式上,夜间消费项目和产品内容趋同,特色不明显,对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还有市民则表示:昆明夜市营业时间短、场所选择有限、载体不够丰富。

近日,云南省政府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在昆明市打造15至2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其他每个州市打造3至5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消费需求。作为全省夜间经济集聚区最多的城市,昆明市如何高质量打造“夜经济”圈,如何释放辐射示范效应?

对此,昆明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肖远飞认为,伴随着消费升级的脚步,“夜经济”市场消费的趋势日益凸显,但发展势头还不明显,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文化融合程度都还不够高。“夜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吃、喝、娱乐消费,要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应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延长一些具有文化、历史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同时昆明应发挥省会城市的影响力,结合我省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为契机,将芳香疗愈、温泉SPA等健康养生项目融入到发展“夜经济”中。

省政协委员朱燕认为,昆明市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中心城市,也是西南地区重要枢纽城市,由于市民缺少晚间外出活动的习惯和动力,又缺少文化政策引导,“夜经济”发展迟缓。昆明市早年还有“东寺街”、“顺城街”等晚间活动好去处,可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街路步行街实在太少。我省经济领域相关专家认为,昆明“夜经济”需要丰富的供给侧保障和支撑,需要在吃、喝、玩、购物、文化娱乐、观赏一体化、一条龙供给服务上下功夫。可以依托云南民俗、饰品、特色小吃、花灯、民间剪纸等拉动“夜经济”的消费文化、消费习惯,特别吸引省内外的年轻游客参与,因地制宜打造本地化“夜活圈”,在“拉动消费,解决就业问题”上做出新突破。

 

top